01谨遵师教勤奋学习学习mid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卷首语

“要健康为祖国工作50年”

我是年从福建考进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读书的。在新生入学训练时,有两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是医生的使命就是使自己失业,说的是预防为主保障人民健康不受疾病困扰;另一个是要健康为祖国工作50年。

前者需要整个行业同道的奋斗,非个人所能为,后者却是每个人努力而为之!时至今日,我也还没有做到健康为祖国工作50年,只能从时间的跨度出发,对自己从医学院毕业分配医院骨科工作的50年做一个回顾。

我是年8月毕业的,那个年代我是准备到祖国农村去为贫下中农服务的。那些被各个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单位选中的同学都公布了分配去向,让我们羡慕不已!可后来有新的文件,说是考虑到文化大革命以来的5年内医学院都没有毕业生分配在上海,医院将出现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因此决定上海4个医学院的69、70和71三届学生共留名毕业生在上海。我就这样幸运地成为我们学院40名留校学生中的一员。依照当时的惯例,先让我们到位于奉贤五四农场的上海第一医学院五七干校去劳动锻炼。我分配在基建班学习砌墙头,劳动的成果就是和大家一起努力建造了一个平房仓库。3个月之后,我们当中5位医院,光荣参军;另外5位则分配到医院:其中2医院,而我和另外2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医院。————故事缓缓拉开帷幕————

01

谨遵师教勤奋学习1.1初医院当骨科医生,我是没有思想准备的,好在我知道自己是白纸一张,做什么都是从头学起,服从分配二话没说!但很快地我就庆幸自己能来到这个科室工作和学习,因为这里有很多很好的老师可以请教。就以陈中伟主任来说吧,在我们眼里他不仅是显微外科界泰斗,更是我们踏入骨科这个领域的启蒙老师!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们在学校里本来就没有学到多少临床知识,更不用说骨科的专科技能了!医院那时候也没有像现在一样有很多专业书可以看,初来乍到的年轻医生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工作,从哪儿入门。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跟着上级医生学习,因此我一有时间就往手术室钻,站在他们的身后观摩手术。可是由于不得要领,费时不少、劳顿有加,却收效甚微,心里充满着困惑,不得不向陈中伟主任请教,请他为我们指点迷津,教我们怎么学习。他说,凡事要做个有心人,参观手术也一样。你想看别人做手术要有所收获,事前就得做好两件事:

访视患者了解手术指征,

看书学习牢记手术图谱。

在观看手术的过程中,要不停地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看到医生做的和书上写的一样吗?

你觉得是医生做得对还是书上写得好?

如果让你主刀你会怎么做?

只要做到这一些,看别人开刀就像是自己做手术一样,尽管手术刀并不在自己手里。他的教诲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遵照他的教导去做,每看一次手术就都有一分收获,每观摩一个手术都会把要点牢牢地记在心中,有朝一日需要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从脑子里蹦出来。这种思维方法深深影响着我以后的工作和思考。1.2第一次更使我倍感荣幸的是,我有机会直接向老师学习手术技能。我平生第一次参加显微外科的实践就是给陈医生当第一助手做断指再植的手术。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四十五年多了,可我还是记忆犹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因为留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那一天,宝山摩托车厂的一位工人被送到急诊室,他的右手被机器轧断了,远端血肉模糊的,只有一个断下来的手指还比较完整。病人强烈希望医生能把他的断手指重新接上去。他真幸运,医院,亲自去做这个手术;我也很幸运,正好当班,得到给陈主任当助手的机会。那时候,我还是个年资很低的住院医生,能有机会上台给大师当助手,别提有多兴奋!因此,与其说是配合着完成手术,不如说是零距离观摩手术。我全神贯注不敢懈怠,把手术的全过程、老师的一招一式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清创、游离血管、固定骨骼、缝合肌腱、修复神经,然后吻合血管。我看着他做勒血试验,显示吻合口很通畅,接着缝合皮肤关闭创口,结束手术。手术做得干净利索,没有一点多余的动作!这一切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断指再植手术就是这样做的!不过,当时有一件事令我大惑不解:手术结束的时候,接上去的手指颜色还是苍白的!“它能成活吗?!”把病人送到断肢病房,我满腹狐疑。晚上我像过电影一样地回味着白天手术的过程,极力重温陈老师的每一个手术操作的细节,想把它记住,因为那是我必须仿效的典范,但对那只再植手指的命运却有着莫名的担忧。我第二天醒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断肢病房去,看到那只再植的手指肤色红润,跟正常的手指一样!心中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信服和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我兴冲冲地跑到陈主任跟前,想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陈医生,昨天手术结束的时候,我看断指的远端还是苍白的,跟着你下手术台,我很不理解。可今天我去看病人,他的手指血运很正常。”陈主任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我:“昨天我缝好血管,你看到我做什么了?”“勒血实验”,我回答。“结果呢?”“吻合口通畅”。“小曾,你想想看,既然吻合口是通畅的,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是啊,吻合口通畅意味着断指具备血运重建的基本条件,把病人送到断肢病房,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稳定病人的情绪,加上局部烤灯,用些血管扩张药,断手指的循环会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件事给我的启迪是:只要规范操作,做好该做的一切,医生就应该对自己手术的效果充满自信!陈医生注重培养年轻医生的基础技能,一开始就要求我们掌握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小血管吻合的技术。记得有一次,我在动物实验室做显微镜下吻合大白鼠颈总动脉的练习,正好于仲嘉主任来了,他就坐到我对面看我操作,我顿时感到紧张,本来技术就不熟练,这下手更是~抖~得~不~行~。看我这样,他一面安慰我别紧张,一面不停地告诫我吻合血管时一定要把缝针持平。问题是,我觉得自己端得很平,可他还是嫌我没把针持平。我感到困惑,后来他有事走开了,可我还没有把这个问题琢磨透。就去请教陈主任。他看了我的操作,指出我没有处理好显微镜两个目镜的距离,它和我两眼的瞳距不一致,造成只用一个眼睛看,失去立体感,把明明歪着摆放的缝针看成平的了。原来是我戴着眼镜看显微镜,眼镜架时不时地碰着目镜,无意间把它们推开了,结果就只有一只眼睛对着显微镜。原因找到了,接下来的问题就解决了,老师们的严格训练使我们受益匪浅,当后来我们面对学生的时候,也照葫芦画瓢,对下级医生严格要求,才能保证有高的显微外科手术成功率。年,我还在外科轮转,医院点名派我参加第一批赴黑龙江医疗队,到孙吴县奋斗公社为在那里插队的上海知识青年服务,同时下乡巡回医疗做计划生育手术。就临床学习而言,这一年只有付出没有收益,但对一个年轻医生来讲,无疑是个很好的锻炼。我给内科的陆伟壮主任当助手,担任副队长,从他身上学了不少东西,包括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的经验,为我以后从事科室管理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回到上海后,陈主任给了我很好的临床补课机会。那时候,我们科登记入院的病人积压很多,排长队等医院。科室决定组织突击手术,帮助病人解决住院难的问题。陈主任把这个工作的组织任务交给了我,将积压的住院登记卡分门别类,分期分批约请病人来院复查,把适宜短期住院手术的病人集中起来,在门诊做好术前检查,安排在星期六整天分六个手术台同时手术,一天做24-26台手术,颇具规模,效率很高。陈主任给了我一个特权,每周一到五我可以每天给自己安排个手术,自己做不了的就让上级医生带着做,病例和医生都由我挑选,虽然很辛苦,却是我技术补课的极好机会,不敢怠慢;组织工作虽然繁琐,但群体工作人气旺,依靠大家做得有条不紊,对一个年轻医生来讲,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1.3《坎贝尔骨科手术学》上年春节我结婚了,婚假连同探亲假接近一个月,假期结束回到上海,医院决定派眭述平医生参加第三批赴西藏医疗队。虽然我知道他的技术比我好,可我依然觉得他太年轻,去那么远的地方,独当一面开展工作,可能不太妥当,我建议科室应该派年资高的医生去。后来眭医生体检不合格,赴藏的任务就落到我的肩上。陈主任和工宣队的支部书记到宿舍通知我时,我只问了一句,是征求意见还是组织决定?医院党委研究决定的,我说那我去!我心里想,不用说是派我去医疗队,就是调我去西藏工作我也去,这后半句话我可没有说。陈主任没多说话,只是叮嘱我要保护好身体,多读点书。后来他给了我一本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五版英文影印版的上册,我自己又到山东路外文书店买了一本第六版的下册。当时我并没有理解陈主任的用心,只当是要我照着这本书好好为病人开刀做手术。医院,我和当地医生共同负责骨科工作,一天急诊值班一天病房工作,病人不多,业余的时间很充裕。我就利用在西藏的22个月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把这部著作全翻成了中文。结束在西藏的医疗队工作,我看着堆得高高的字稿,感到自己没有浪费时间,有点心满意足,但并没有想过它对我未来的从医生涯有什么帮助。回到上海,我向陈主任汇报了这件事,他给了我一点鼓励,却提出了一个我当时不愿接受的要求:你要花60%的业余时间学习英语。我说我不能接受,是因为我那时压根儿没有想过要出国,只是希望陈主任能给我一段相对长一点的安定时间,让我好好学习临床技术,别让我东游西荡去做别人不做的“闲事”!可他认为只要有时间和机会,临床技术很容易补,因为有基础,可语言学习这一关不好过,需要持之以恒花精力才行。后来在他的坚持下,我还是被派去参加脱产的英语学习班,跟着两位有美国血统的老师学习英语口语。很多年以后,每当工作需要,在和外国同道自由交换意见,应邀在国外讲坛上报告中国显微外科成就等时刻,我都由衷地感谢陈主任当年的引导和先见之明。1.英镑稿费

年的一天,陈中伟主任要我执笔写一篇关于下肢再植的文章,是一家美国杂志跟他约的稿。我试着推辞,因为我还没有写过学术论文,担心写不好。可他一个劲地鼓励我:不要担心,只要认真写出我们的经验就行,我们怎么说,世界就认为应该怎么做,因为在断肢再植的领域里,我们走在最前面!

我认真听取他对论文撰写的意见,详细地翻阅手头的临床资料,着手用中文写作。可是文稿要求是英文的,我相信自己的中文写作水平肯定比英文要好得多,用中文写成后再翻译成英文,一定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于是萌生了直接用英语撰写文稿的想法,因为那样的话我可以用自己掌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阐述的观点,一定更加准确和自然,何况还能节省一些时间。

我的想法随即得到陈主任的肯定。就这样,一篇英文论文写成了,经过陈老师逐段逐句地修改和润色,后来发表在北美临床整形外科杂志上。

虽然那时候陈医院工作,可他还是派人特地给我送来两份杂志论文的单行本。

我至今还珍藏着,因为它不仅是有我署名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更凝结着陈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

后来这篇文章医院骨科主任RobertPho主编的骨科显微外科技术里,还给了我48英镑稿费。

1.5三年半

于仲嘉主任是我另外一个重要的老师和引路人。由于客观的原因,我和他一起工作的机会很少,除了后来在意大利和泰国我陪他出国访问,在那里给他当手术助手之外,我没有跟他同台做过手术。年我外科轮转还没有结束就去黑龙江当医疗队,等我回到上海,于主任已经去了非洲多哥医疗队,等他回到上海,我却已经在西藏了,79年我从西藏回来,上班没多久就被派去读英语。年底才回到科室当住院总医生,那时候于主任是骨科副主任。内科有个有关脂代谢的研究课题,要求全院职工当研究的志愿者,抽血查血脂,我是住院总,责无旁贷积极配合。后来说是血样有得多,就给每个血样另外查了转氨酶,我的结果是48,不正常;休息两周复查,变成!这对我来说,太成问题了,因为我太太即将临产,家里有个肝炎病人可是不妙,我因此把自己关进了传染病院。给我看病的巫善明医生是我英语班的同学,后来他担任院长,给我很多关照,而他给我的忠告影响了我后来的一切,是他坚持让我好好休息,为的是求个长远的康复。我听从他的劝告,连续休息了3年半,直到年6月4日才恢复工作。从那以后一直到年退休,我就没有在离开过工作岗位,除了自己保养之外,巫院长的劝告使我获益终身。离开临床工作那么长时间,重新开始工作,我真的不知所措。好在于主任替我作了安排: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看幻灯片。那是他这些年来完成的临床病例的一系列完整记录。我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因为幻灯片所反映的显微外科手术是我闻所未闻的,深深地吸引着我。凡是遇到我不明白的地方,就毫不迟疑地向于主任请教,常常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弄明白为止;而他每每详细地讲解,也总是希望我能够正确地理解他的思路和技术的本质。我知道,他是在引导我走上将临床经验理论化的道路。1.6急诊室可惜没过多长时间,换班时突然通知我到急诊观察室去工作,还给我布置个任务,教石膏间工务员解剖知识,希望把他训练成技师。我二话没说服从安排,因为我的信条是循规蹈矩,领导叫干啥就干啥,从不挑肥拣瘦,自己能做好的事,答应了就一定做好。到急诊观察室工作对我来说是得心应手,因为生病之前我有过主持急诊办公室的经验。我在那里重操旧业,很快地就把它管理得有条有理,病人高兴,急诊室也满意,每个星期三还给工务员上解剖课,干得不亦乐乎。不知为什么,到下一次科室换班,又通知我回病房,继续干于主任从前吩咐我做的工作。一年之后,我陪于主任到北京参加国家发明奖评审时,和他聊天,无意中问他怎么会想起要用我,因为我和他以前接触得不多,可以说他并不了解我。他才告诉我为什么有上面提到的排班的突然改变。原来那时候有人跟他说,“不能让小曾接触这些学术资料,他是陈医生(陈中伟)的人”。于主任问“那你说怎么办”,对方说“让他去急诊观察室工作,另外培训石膏技术员”。于主任就派我到急诊室上班。但于主任毕竟是个有心人,他有意观察我在急诊室怎么干。结果发现我在急诊观察室干得挺欢,丝毫没有受惩罚的感觉,一点情绪也没有,还正儿八经地给工务员上解剖课,上下反应都很好。他觉得我不像别人说的那么小人,值得信任,就又把我调到他身边工作。原来是这样!于主任的一席话让我体会到他对我有知遇之恩!其实,我这个人并不在意领导的脸色和好恶,注重的是工作的内容:我做我愿意做的事,我做我做得了的事!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对于主任在肢体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技术和临床实践有了基本的了解和理解,具备将它们理论化的条件。于主任让我从最新的技术入手,基于组合移植的系列技术和实践,用英文写成“游离组织组合移植(Combinedtransplantationoffreetissues)”的论文,投寄到美国整形与重建外科杂志(PlasticandReconstructiveSurgery),很快就发表了,没做什么修改。“全手指缺失全手指再造”和“双侧背阔肌肌皮瓣组合移植修复儿童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也是这样写成并发表在美国手外科杂志(JournalofHandSurgery)和重建显微外科杂志(JournalofReconstructiveSurgery)上的。1.7意大利

年初,意大利都灵Mauriciano医院整形外科主任MichaleBocca邀请于主任到意大利访问两个星期,由我陪他去。

那年,我们是乘飞机经香港去罗马的。在去香港的飞机上,于主任问我,“你知道我现在想什么?”,我回答不知道。

“我在想,我什么时候回家?”他说。

我愕然,这是我第一次出国,感到新鲜还不够,怎么会想什么时候回家!

那天我才知道,于主任的儿子腿不方便,而且很胖,要是跌倒在地上,他妈妈都没有能力把他扶起来。有一次,他儿子在家里不小心跌倒在卫生间地上,医院手术不能回家,结果他儿子就在马赛克地上睡了一个晚上。

于主任的敬业精神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使我深受感动,敬佩之心油然而生!那次我们在意大利的访问是很成功的,医院进行学术报告之外,还到电视台接受采访,电视直播后,有病人慕名求治,应院方的要求,于主任还准备为两位病人做两台显微外科手术,医院为此还特地购买了一台手术显微镜,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

决定要做手术后的那一天,于主任突然把手伸给我,我一搭脉博,吓了一跳,房颤!于主任告诉我,要是在家里,这个时候他会骂人的。我隐隐觉得他对即将到来的手术有点紧张,因为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在国外访问时做手术,担心要是出意外会给国家带来不好的影响。

可我没那么想,因为要做的是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和游离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两个手术,跟我所了解的于主任以前做过的手术相比,简直是小菜一碟,太平常不过了。

我倒是想,他的紧张情绪也许跟我有关系,因为以前我们从未同台手术,他可能怀疑我没有能力配合他完成手术。那天下午,新买的手术显微镜到了,按我们要求制作的手术台也送来了,我们让食品仓库送来一只解冻的鸡腿,在显微镜下进行鸡的股动脉、股静脉的游离、切断后再吻合的操作。

做这些操作我是得心应手非常顺利,于主任表扬我说“小曾,你不错”,接下来他就在房间里来回踱方步,我想他一定是相信我有能力协助他完成未来的手术。果不其然,两个手术都很成功,后来我们去拜访Piamonte省长的时候才知道,那天他也在办公室观看了手术的转播,赞叹不已。

1.8《四肢显微血管外科学》英文版

回国之后,我根据于主任的指示,对“游离组织组合移植”整个研究课题进行随访和总结,提交科研成果鉴定,并申报上海市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结果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医院科教科的冯丽娟副科长,她提出,鉴于这个课题的总结和论文执笔都是我完成的,建议将我的名字列入完成者名单。于主任同意了,我的名字排在第五位,使我有机会得到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奖章和奖状。

根据当时的规定,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头五名完成者可以申请破格晋升高级职称,尽管我是87医院职称评审时晋升主治医师的,年底我得以破格晋升副主任医师,这里固然有自己努力工作的因素,但我心里很清楚,于主任的提携是必不可少的。我向他表示感谢时,他谦逊地说“我给你机会,你有本事”。

年,于主任的“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闻名遐迩!

当时同济医科大学的裘法祖教授就把这项了不起的成果推荐给他的老朋友、Spriger-Verlag出版社社长G?tz博士,引起他的兴趣,想出版反映这项成果技术的专著,就派了一位副社长到上海来实地探访。

我陪于主任接待了他,向他展示了一整套四肢显微外科技术的幻灯片,他认真听取我们的介绍,还不时提问,了解技术的细节,表示非常有兴趣向读者推介这门科学技术。

因为话都是我说的,他问我是不是合作作者(Coauthor),我说不是,我只是于主任的助手(Assistant),他又问我是不是手外科医生,我说是的,他就说“那这本书要写上你的名字”,我知道他这是强调我要对这本著作的英文稿负责。

由于在这之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已经和于主任商谈过出版这本书的意向,我还预先写好“游离组织组合移植”这一章,将书稿递交给他们预审。接手的编辑看过书稿,认为技术内容很有新意,表示可以接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因此把它列入出版计划,Springer-Verlag只能出版英文翻译版。因为有了前面发表英文文章的底气,我自以为有能力直接用英语进行写作。后来我才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我通过上海科技出版社的胡大卫总编辑把写成的头几章书稿递交给Springer-Verlag出版社审阅时,得到的反馈是,Spinger建议请母语是英语的专家对书稿进行润色,如果让出版社编辑做这件事不合适,因为他们编辑修改了头十几页就花了十多个小时,成本太高!

看来我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

怎么办?还得自己干。

我仔细研究了出版社编辑修改过的那十几页书稿,反复推敲,看他们是怎么改的,问题出在哪里?渐渐地我悟出个道理:他们没有改变陈述的实际内容,修改的只是叙述的方式。

于是我循着他们修改方式对已经写好的书稿进行改写和修订。说来也巧,年,一位在日本进修的美国医生根据他日本导师的建议,在参观东京奥运会之后绕道香港,医院骨科来学习显微外科技术,是我接待的他。交流之余,很自然地提到英文书稿的事,他很乐意帮忙修改,因为他说在日本也常帮日本教授做这项工作。我就在跟他交流显微外科技术的同时,一起阅读和讨论我写成的书稿,他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从中我学到不少英文书写的技巧和方法。医院待了一个月,我辅导他学习显微外科技术,他帮助我修改英文书稿,算是互相学习各得其所吧!就这样,四肢显微血管外科学英文版(MicrovascularSurgeryoftheExtremities)终于在年由Springer-Verlag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在德国出版发行,我的名字作为翻译者出现在书的扉页上。对此,我多少有点自豪,因为我觉得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能够向外界传播于仲嘉教授在显微再造和修复领域的技术和贡献,彰显中国显微外科的成就。年中文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年由出版社领衔申报,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年会上进行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和杰出贡献奖的颁奖典礼,于主任获得终身成就奖,我获得杰出贡献奖,荣幸之至!——未完待续——责编:韩艳阿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yuanz.com/gkhs/4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