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中国骨科的启蒙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7.html

来源:网络

01

骨科的启蒙时期(~年)

20世纪初,西医骨科在中国尚处于萌芽阶段,仅在少数几个城市开展。在此期间,旧中国一些出国留学深造的医学生相继回国。

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的牛惠生教授和年在美国Rush医学院毕业的孟继懋教授回国后均在医院从事教学和骨科临床工作;年叶衍庆教授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进修骨科,获骨科硕士学位后回国,医院和MarshallJacksonPolyclinic开展工作。

屠开元教授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于年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Bohler教授指导下进修骨科,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立即回国参加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任骨科主任。此外,从国外回来的骨科医师还有赵长林教授、方先之教授、陈景云教授,他们都医院骨科任职。

20世纪40年代出国深造陆续回国的教授,他们先后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大量骨科论文并出版了许多骨科专著。在这一阶段,诸多前辈共同努力,填补了一个个空白,在神州大地开创了西医骨科。

02

第一个骨科专业

医院外科学系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西医骨科专业组,开展骨折治疗、畸形矫正、关节成形等手术,美国人GeorgeWilsonVanGorder成为首任主任。

年,GeorgeWilsonVanGorder首次应用关节成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年,LeoJ.Miltner根据旧中国很多妇女缠足因而出现各种足部畸形的情况,撰写了相关论文,并在JBoneJointSurg发表。

孟继懋(~)医院第一任华人骨科主任,年,孟继懋与LeoJMiltner合著的《PrimeronFractureandDislocation》成为国内该领域第一本现代骨折教材,在传播骨与关节创伤的治疗理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孟继懋教授首创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孟氏截骨术(年)和孟氏肩关节融合术(年),并于年医院做出了巨大贡献。

医院

年牛惠生(~)在上海建立医院。

年方先之(~)在天津建医院——医院,他在国内首先应用骨折内固定治疗骨折,早在年就引进Sherman钢板螺钉,年被聘为天津医学院骨科教授。方先之教授的主要贡献是在抗结核药物的保护下,进行骨与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治疗。此项工作开始于年,积累了余例的临床经验,并于年出版了相关的论著。

此外,方先之教授还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骨折。陆裕朴教授,20世纪40年代曾在美国Iowa大学医学院进修骨科,并随SterlingBunnell从事手外科专业,他及其同事对先天畸形矫正、周围神经修复与愈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以及骨肿瘤均有深入的研究。

骨科学会雏形

年中华医学会总会在上海成立了骨科小组,是我国骨科学会的雏形。

03

骨科的发展时期(~年)

20世纪40年代后期,从欧美深造归来的我国第二代骨科前辈遍布全国各地,使西医骨科专业在全国逐渐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骨科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骨科在各大医学院成为独立的一门专科,甚至在医院都设立了骨科专业,并举办了各种骨科医师进修班,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骨科的理论与技术得到了提高。

卫生部委派方先之教授在天津组办骨科训练班,先后培养了余名青年骨科医生,为我国骨科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骨干。60年代前后,骨关节结核的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及断肢(指)再植等方面均领先于国际水平,创伤急救、抗休克、抗感染及创面处理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成立了骨科研究所,医院普遍建立了骨科病房。

至70年代,床位超过30张的骨科病房已医院(医院),医院也出现骨科专业小组或骨科专职医师。北京、天津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大型的(骨科病床在张以上)、以骨医院。

04

骨科的艰苦时期(~年)

十年动乱,广大的骨科医务工作者所处的境况非常艰苦,但仍坚持临床工作和相应的研究工作。在努力完成治病救人的医疗任务的同时,遵循“医、工、研”相结合,在骨科的基础理论研究、骨肿瘤、显微外科与人工关节置换等方面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人工关节开始仿制研制

~年,医院骨科王琰、陈中伟等医生为治疗一位膝关节肿瘤患者,与上海手术器械六厂合作,定制了膝关节假体。70年代初,在上海市政府和市卫生局领导下,上海市成立了人工关节协作组,组长为陈中伟。

70年代中期,上海手术器械六厂、上海钢研医院骨科戴尅戎主持下,对镍钛记忆合金植入器械进行了研制,先后研制了髋关节表面置换杯和小型加压接骨钢板。年,由王桂生教授医院、医院、医院与钢铁研究总院合作,签订科研协议,共同研制珍珠面髋关节系列假体。

从问世以来,国内一直沿用至今,各个厂家竞相仿制生产,截至年,估计在中国总植入数量超过10万余例。这一成果使我国拥有了自行设计的第一代生物固定型髋关节,提高了我国人工关节的研究水平,对于我国人工关节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

脊柱外科植入物的研制萌芽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医院骨科卢世璧等医师开始尝试应用镍钛记忆合金棒对脊柱侧弯进行矫正。~年,医院引进国外的哈氏棒系统,尝试对脊柱侧弯患者进行矫正。

手外科的迅速崛起

年,上海手术器医院陈中伟研制成首套显微外科手术刀包,安全医疗器械厂亦配合研制多种规格的无损伤缝合针,推动了断肢及断指再植手术的发展,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总之,“文革”至尚未完全对外开放的80年代初期,我国广大骨科医师、工程技术人员和一些生产厂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断探索研究,并开始研发骨科植入产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当时国际交流不畅,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也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

05

骨科的飞跃时期(~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历“文革”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百废待兴,骨科事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在这一时期重获春天,基础和临床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成立

《中华骨科杂志》创刊

骨科亚专业及学组成立

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飞速发展

脊柱外科

20世纪80年代初期,医院骨科吴之康教授为首的老一辈脊柱外科专家,邀请当时的世界脊柱外科学会主席Armstrong(加拿大)来华讲学,系统地介绍了当时最先进的脊柱外科矫形技术。

此后吴之康教授与张家港医疗器械厂密切合作,制造生产了国产的Harrington、Luque及Zielk等脊柱外科器械和内植物,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国内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节外科

这一时期除了继续完善国产人工髋关节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外,医院吴之康教授引进Depue公司的人工全膝关节系统,并与北京的器械厂家合作,仿制生产了国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器械和人工假体,于年将其成功用于国内严重膝关节关节炎患者的治疗,并于年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骨科年会上作了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大会报告,引起较大反响。

此外,医院成立了国内首个关节炎诊疗中心,系统地开展了人工关节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医院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总之,在此阶段国内的人工关节置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稳步发展,完成了质的飞跃。

创伤骨科

骨折的内固定技术是这一阶段骨科领域最活跃的亚专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医院创伤骨科,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创伤救治理念和技术,即AO技术,并举办了多期AO学习班、研修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骨科医生。此外,医院还自行设计了梯形加压钢板等内固定器材,用于治疗骨折,以减少术后接骨板断裂等并发症,并对骨折接骨板取板后的再骨折机制等进行了研究。

骨肿瘤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提高生存率,对于四肢骨肿瘤的治疗多数以截肢为主。但是,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并没有显著提高。为此,医院骨科王桂生等采用体外循环,对患肢进行氮芥肢体灌注再结合截肢,使肢体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骨科基础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广大骨科医生不仅注重临床研究,还非常重视相关基础研究。除了及时总结各自的临床经验、体会外,还广泛开展了骨科领域内相关的基础研究。尤其在骨折愈合机制、骨形态发生蛋白、骨科生物力学和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总之,这一时期,我们骨科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均取得了快速发展。许多过去被认为的“禁区”被打破,许多过去不能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关节畸形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后凸畸形等,都得到了较好的治疗。

06

骨科走向世界的时期(年至今)

经过30余年的锤炼,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已步入大有作为的而立之年,在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对骨科疾病的治疗水平、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有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组织建设不断完善

携手五洲 沟通四海

制定指南 规范学术

转变理念 成绩斐然

倡导和谐 弘扬博爱

不经风雨,如何见彩虹?患难之中见英雄。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年5月的汶川地震、年玉树地震、年云南地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中,众多的骨科医生总是挺身而出、冲在最前沿,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生命。

一些骨科医生担任年北京奥运会医疗志愿者,他们的乐于奉献,也保证了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在年底,许多骨科医生因在抗震救灾和奥运服务中的优异表现,获得了国家和政府的表彰。

投稿邮箱:gujinzw

.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yuanz.com/gkhs/4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