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小凤仙
来源
骨今中外
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外侧扩大“L”形切口):
特点:Benirschke等于年提出。
比较符合跟骨外侧解剖的特点,虽然创伤相对大,但损伤外侧结构的机会少,显露清晰,目前最为常用。
方法:
外侧广泛切口:起点为外踝上2cm及跟腱外侧缘,在脚垫处弧形向前,平行于脚垫至腓骨短肌腱止点,并向上成角,以便于探查跟骰关节面。
全层切开皮肤,避免造成斜面;骨膜下剥离形成皮瓣后再使用拉钩。
切开跟腓韧带暴露腓骨长短肌腱。
腓骨、距骨颈及骰骨克氏针牵开腓骨长短肌腱及皮瓣。
图为外侧扩大“L”形切口
外侧切口骨折的显露:3枚克氏针分别打入腓骨远端、骰骨和距骨;折弯,显露跟骨外侧面。
图为外侧切口骨折的显露
内侧入路特点:McReynolds于年首先提出,Burdeaux将其推广应用。Zwipp等于年加以改良。
显露内侧壁好,容易测量跟骨高度;容易复位载距突骨折块,软组织剥离较少,易损伤胫神经跟骨支;难以显露和处理跟骨后关节面骨折块;内固定材料放置困难;固定效果不可靠;无法显露跟骨前部和跟骰关节面;破坏内侧骨折块的组织结构,使其不稳定。
方法:内踝尖与跟底连线中间做长10~12cm横切口。
图为内侧入路
载距突入路特点:Zwipp于年首先报道。
可很好暴露载距突,切口及创伤小,损伤神经血管束的机会较小。
仅适用于单纯载距突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也可作为外侧入路的辅助方法,用于治疗伴有载距突骨折和内侧关节面骨折的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
方法:内踝尖下方2cm、远侧1cm处。于载距突上方做一3~5cm的水平直切口。
图为载距突入路
内外侧联合入路特点:Stephenson于年采用内、外侧联合切口治疗复杂跟骨骨折。Campbell医院应用联合切口多年,疗效满意。内外兼顾,操作方便。其缺点是软组织损伤严重,创伤大,有足部疼痛、肿胀和创口愈合困难的危险。
适用于同时伴有跟骰关节、距下关节及载距突的骨折及跟骨内、外侧柱均损伤严重的骨折。
觉得不错,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