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时间-
三月星期四
25
年3月25日(星期四)
14:30-17:30
-会议地点-
点线世界专业服务交易中心路演厅
福田区大中华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东方新天地广场A座裙楼5楼
(岗厦北地铁站,大中华希尔顿酒店旁边)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深圳市福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
深圳大学
承办单位
深圳大学技术转化中心
深圳市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会
深圳大学龙岗创新研究院
活动议程
14:30-14:40
领导致辞
14:40-15:20
胡晓伟副院长主题演讲:
构建“医+X”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临床科研成果转化
15:20–15:40
刘楠教授项目推介:
智能型数字化检水检毒箱
15:40-16:00
樊光辉教授项目推介:
军民用两用急救器材
16:00-16:20
黄志军主任医师项目推介:
脑出血外周血标记物及其应用
16:20-16:40
张文涛教授项目推介:
基于MR的前交叉韧带手术机器人
16:40-17:00
徐强副教授项目推介:
基于人工智能及动作捕捉的居家康复训练指导系统
17:00-17:30
自由交流环节
详细介绍
深湾医疗器械转化研究院副院长胡晓伟
胡晓伟,深湾医疗器械转化研究院副院长,比利时鲁汶大学双硕士。曾任牛津大学技术转移公司-IsisInnovation驻深圳首席代表,牛津深圳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总经理,深圳派富知识产权投资运营公司总经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办公室主任,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科研与产业部部长,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参与发起创建5家高科技公司,担任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创业导师,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武汉)平台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特聘讲师。
主题演讲
构建“医+X”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临床科研成果转化
年10月,卫计委、科技部和食药监总局等五部委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科技创新在整个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中的优先和核心地位。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明确将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国范围内医院绩效考核指标。
国家进入十四五发展阶段,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升级和创新模式变革已经开始。临床的发明创造决定和代表着全国医疗器械产业的70%以上市场。医疗器械产业加速发展,90%以上的中小企业,需要临床创新的引领。医生是“临床问题的提出者、临床技术的验证者、临床成果的应用者”,构成了完整创新链条。但医疗技术创新仅靠医生是不够的,需要医工结合,需要和设计结合,需要和产业和资本结合,需要和技术经纪人结合,需要和中试验证平台结合,才能实现成果转化。为此需要构建“医+X”协同创新体系,需要加强转化医学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培养医疗专业技术经纪人。
深圳大学教授刘楠
刘楠,男,博士,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已经有20年,致力于环境与健康风险因子监控与评估、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生物芯片、生物传感与POCT)、生物活性物质的营养学评价与功能开发研究、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和相关装备的研发、环境污染物分子作用机制科学研究、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等。-年曾借调于国家科技部,主管国家食品安全项目,国家计划青年科学家课题获得者和中国毒理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医院学会医工转化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航海医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环境与安全检测仪器分会理事等学术职务。主持承担国家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军队、部委等课题10多项,在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MicrochimicaActa、FrontiersinChemistry等发表学术文章60多篇;获得授权专利15项;参与国家军用标准制修订4项。出版专著十余部(副主编1部,参编英文专著2部,国内专著10余部)。研发的智能化环境水质安全装备在“9?3”大阅兵、奥运安保得到了应用,为重大国家事件的后勤保障做出了贡献;培养的研究生2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次获得省级优硕,1人次获得校级优硕,1人次提前研究生毕业。
项目推介
智能型数字化检水检毒箱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保护事关我市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绿色深圳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维护我市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本项目所研发的智能型数字化检水检毒箱是基于军事医学科学院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军队饮水安全监督监测及重要安全卫勤保障装备的研究方面扎实的工作积累,研发的装备系统具有自动化分析能力,带触摸控制屏人机界面,有数据信息远程无线传输,内置饮水安全专家库软件、并依托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实现检测任务的信息化下达和数字化传输功能。主要根据各种生物性、理化污染物的特性通过光谱检测、智能视觉分析系统对水质理化和微生物学指标进行定量/半定量检测。检测灵敏度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军队战时饮水卫生标准》(GJB),每项检测时间10分钟。本项目研究可以利用快速检测装备对水中主要化学污染物(如汞、镉、氨氮、氟化物等)快速分析。在非管网供水地区、水污染事件发生现场对水质进行快速检测,是对现有水质监测体系的有益补充,并能够在突发水污染事件时利用辅助决策信息装置尽快作出判断和恰当的处理。
深圳大学教授樊光辉
樊光辉(GuanghuiFan),男,深圳大学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军队文职二级技术专家,心血管内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医院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国家教育部硕博学位论文盲审专家、全军科委会转化医学专委副主委、原广州军区科研管理学专委主委、医院评审专家组(广州片区)组长、曾任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组(卫生专业)组长、副组长(、)、军队后勤科技装备评价专家库第一层级技术专家、国家科技军队某重大保密专项课题组副组长、中国产学研首届专家组成员、军队战救器材重大项目研究核心专家、湖北省预防医学理事会副主委、湖北省健康管理专委副会长、医院医疗质量管委会副主委、医院管理协会副会长等学术论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医院管理、实用技术型产品研发。尤其对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头痛、盗汗、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深造诣。擅长心血管疑难病症、难治性高血压病等疑难杂症诊治;擅长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重大抢救和心肺复苏的组织;医院文化软实力和信息化建设,牵医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擅长利用军地资源研发实用技术产品,已研制多种军民两用新药物、新敷料。获国家、军队等科研基金资助经费余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篇;承担全国、全军重大创新课题项目6项;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得全国、全军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项;研究军民两用新药物、新材料4种,包括用于治疗慢性头痛的天麻素缓释片,用于长效抗晕车、船的苯环壬酯控释片,用于平战创伤和交通外伤止血的新敷料高岭土竹纤维止血绷带敷料等。
项目推介
军民用两用急救器材
现代战争及重大交通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伤员众多、伤情严重,如果不及时救治,立即危及生命。战现场急救是战创伤救治中最重要的环节和手段,为实现快速、大量、高效的战现场抢救,现代战争急救理念有必要由“以卫生员为中心”的战伤救治模式向“以士兵为中心”的现场自救互救的方向转变,急救器材是实现这一理念的物化载体,处于整个急救体系最为前沿的一环。本项目适应军民融合要求,发明设计生产了警用重伤急救包、单人现场急救用重伤急救包、车载重伤急救包系列产品及火线急救用单兵急救包,特别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战位(坦克、装甲车、火炮)设立火线重伤急救包。解决了现有军民用各类急救器材不集成、功能定位不准确、受伤急救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提出并应用了中国军队特色的战术战伤急救策略,以理论为牵引,构建了技术、装备、培训一体化跟进的火线救治卫勤保障新模式。解决了急救理念滞后导致的士兵携行急救器材配置缺失问题。
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黄志军
黄志军,男,主任医师,广东省急诊医师协会委员。研究方向:急危重病人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教育背景:-浙江大学医学院读硕士,专业:心脑血管病。-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读本科。国内外进修: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年加拿大卑诗(BritishColumbia)大学
工作经历:
-医院急诊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
-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年从浙江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硕士毕业后在医院急诊科工作,是国内第一批专门从事急诊工作的医生,91年参加卫生部主办,医院承办的卫生部直属重点院校急危重病骨干首批培训班。曾获医德医风奖。
-至今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项目推介
脑出血外周血标记物及其应用
项目背景:脑血管病是常见、多发急危重病,对其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重大,发病早期的脑梗死可走绿色通道进行融栓治疗,脑出血早期诊治也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既往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主要依症状、体征及头CT、MRl,缺乏血液生化诊断指标,缺点是头CT、MRl是大型贵重仪器,医院进行,且头CT有鍢射、MRl花费时间长。
技术特点:
1通过检测外周血A2Gl,协助判断相关症状病人脑血管病、脑出血的诊断,增加-种脑血管病、脑出血的鉴别诊断手段,以利临床判断,减少头CT、MRl的检查频次。
2建立快速诊断手段,通过建立床边POCT快速检测,减少危重病挪动带来的风险,快检可以在20分钟内得到结果。
3建立便携式小型检测仪可在社康站、救护车上使用。
竞争优势:
1抽血检查相对简单方便。
2建立快速检测方式,20分钟内可有结果。
3建立小型便携式POCT仪可在社康救护车上用。
4已申请专利保护。
5市场无对标产品。
市场分析:脑血管病是常见多发急危重病,凡有头晕、晕厥、说话不清、偏瘫的病人均要鉴别诊断,市场空间巨大。推测深圳市每年需检测10万次,以每例元计算,总共规模达0万元。
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中心主任张文涛
张文涛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中心主任。曾任三届中华医学会骨科关节镜学组全国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国运动医疗分会下肢组委员,中国内镜学会关节镜分会委员,广东省运动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运动医学组组长。担任《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编委会通讯编委、MEDICINE杂志审稿人。
张文涛主任年在欧洲著名运动医学杂志KASSTA发表“肩胛下肌捆绑治疗复发性肩前脱位”文章引起学界震动,被评为亚太地区最佳技术进步之一。曾担任国家“”项目关节软骨修复分题第一负责人,翻译骨科巨著《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十版和运动医学权威专著《运动损伤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20余篇,中文文献30余篇。
项目推介
基于MR的前交叉韧带手术机器人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以及运动健身的普及,运动损伤疾病数量逐年增大,手术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运动损伤中占比最大的疾病,需进行关节镜微创手术,关节镜微创手术通过合理的手术规划、精确的手术定位与操作、最小的手术创伤,为骨科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也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但关节镜手术要求有专用的关节镜设备、医生的学习曲线长和手术操作技巧要求较高,医院中开展,而在广大基层医疗机构中难以推广应用。这使得前交叉韧带手术机器人应运而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解决腔镜手术的最大弊端,视野狭窄及视觉死角的问题。
术中需要医生保持高度集中,长时间仰头注视显示器会增加疲劳感,降低注意力及体力,并导致脖颈类疾病。随着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的发展,混合现实具有空间实时视觉反馈技术,可以把屏幕如同一个实物放到眼前或任意位置,却不影响现实视觉,同时通过手势捕捉,使得在术中可以无菌操作眼镜,实时调取患者的所有信息,大大增加了手术的数字化扩展性。
项目基于混合现实的手术机器人研究是综合了手术临床、医学影像、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机械制造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维重建、多模配准、机器视觉、空间定位、低延时无线技术、扩展系统等,最终实现以前交叉韧带手术机器人及混合现实数字扩展成像系统双载体的手术机器人系统。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徐强
徐强,北京邮电大学学士、硕士,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智能硬件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容错系统以及智能硬件设计。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或共同主持包括香港创新科技署、香港研究资助局、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isco、华为公司、阿里巴巴等科研项目20余项,总研究经费近万。已发表专著一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获得最佳论文或被提名最佳论文奖,谷歌学术总引用数超过次。
徐教授带领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屡获殊荣。年获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一等奖。年获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冠军。年获挑战杯香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年获亚洲大学生超级计算器竞赛一等奖。年获华为杯中国大学生智能设计大赛冠军。
团队成员研究领域涵盖人工智能、软硬件开发、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属于医工结合的研发团队。
项目推介
基于人工智能及动作捕捉的居家康复训练指导系统
康复医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骨科及脑卒中等患者,医学专家目前已达成共识,康复对最终的治疗效果起到的作用与手术是相当的。居家康复作为康复链的终端,在术后康复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居家康复仍面临非常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医院或者康复机构进行康复,在居家环境下无法获得康复师的辅助和指导,无法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新型动作捕捉方案,将惯性传感器提供的人体关节角度信息与光学动作捕捉得到的关节坐标信息相融合,研发可灵活适应到各种使用场景的低成本、高精度动作捕捉系统。项目将研发一套符合骨科术后居家康复训练要求的系统和实施标准,通过有机结合训练方案生成模块、人体运动数据采集和融合模块、动作指标分析模块、评估模块、实时指导监督模块,使术后居家康复训练真正落地实施,能够实时指导和监测康复训练过程,并通过基本的关节功能评估、步态分析等监测恢复进度、调整训练方案。
活动直播间
↓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