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ldquo力气活rdq

前不久,市二院骨科收治了一位患有颈椎肿瘤的耄耋老人。长在第二节颈椎处的肿瘤,让老人疼痛不已。由于肿瘤靠近中枢神经,血管密集,稍有不慎就有死亡风险,第二节颈椎几乎是手术的“禁区”,加上患者已经80多岁高龄,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手术风险极高。骨科专家团队为老人量身制定了手术方案,经过刮除肿瘤、填充“骨水泥”等一系列精细手术操作,老人终于恢复了健康,目前生活已经可以自理。

  骨科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处理的无外乎接骨疗伤的“力气活”,然而二院骨科团队做得更多的是脊柱手术、关节置换、肿瘤切除等“精细活”。凭借精湛的医术,二院骨科医疗水平在无锡乃至苏锡常地区有口皆碑。

  ■练就一身“忍功”

  每天一大早,二院骨科所有医生都会聚集在一起,把每位新入院病人的X片读一遍,然后商讨手术方案。这样全员参与的“早课”,是二院骨科每天必做的“规定程序”之一。

  读片是骨科医生的基本功,通过X片诊断病情,看似是个简单的过程,却需要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一个纤如毫发的暗影,也许就是诊断的关键。而从发现暗影,到因暗影而诊断病情,这些知识都是书本上没有的,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科主任朱国兴说,骨科全员交班、读片的过程,给了大家互相学习提高的机会,不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实战提升年轻医生的医疗实力,还能尽可能全面地诊断病人病情,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

  交班读片结束后,骨科医生的一天大都在手术室度过。多的时候要五六个手术“连台”做,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让二院骨科团队练就了一身“忍”功——上手术台之前少喝水,就省去上厕所的麻烦;做手术错过饭点儿,忍忍就“饿过了头”没感觉了。“一天下来,腿都不是自己的了。回家后就只有‘睡’这一个想法。”朱国兴笑着说。

  ■活干得越来越“精细”

  家住广石家苑66岁的周阿姨,对二院骨科赞不绝口。周阿姨患有腰椎滑脱症,严重时连生活起居都无法独立完成,家人带着她四处求医,用尽了针灸、热疗等方法,效果都不明显。在二院手术后,恢复很好,周阿姨如今活动自如,下肢麻木和疼痛的症状也都消失了。

  周阿姨接受的手术应用了一项新技术“经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加自体减压椎板骨粒超大量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这项技术是二院骨科对传统腰椎手术方式方法的精进与完善,其核心是将患者手术中切除的骨骼“废物利用”,取代金属融合器,不仅临床效果显著,增加了椎间骨的融合率,减少了以往手术时间长、供骨区疼痛的弊端,还大大节省了手术费用,至少能省下六七千元。不过实施这项手术,对医生的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脊柱手术中,每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对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有着重大影响。手术中需要兼顾很多——不但要小心分离软组织,还要保护好神经和比纸还薄的“硬脊膜”。熟能生巧,尽管技术难度大,骨科医生们还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骨科已完成这项手术上千例,去年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这标志着二院骨科腰椎手术治疗技术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护理小发明凝聚爱心

  骨科疾病治疗,离不开护理。骨科病区的护士们在实践中发明了爱心提示牌、爱心方便裤、爱心牵引安全带、爱心护理镜等“爱心套件”,为病人送上最贴心的关怀。护理小发明,凝聚着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一片爱心。在“爱心提示牌”上,不仅写明了主诊医师、床位护士是谁,还详细注明了手术和检查的注意事项。而“爱心方便裤”是护士们自己设计制作的,裤子从两侧开口,既能保护患者隐私,又方便护理换药,减少了病人术后穿脱裤子的不便。“牵引安全袋”则是套在牵引物外面的小袋子,上面写明牵引物的重量、病人做牵引治疗的起始时间。

  不仅如此,骨科护士们还利用休息时间跟着专家上门诊,参加医疗知识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在业余时间,护士们还定期举办“护士沙龙”,交流护理心得和经验。

(来源:无锡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yuanz.com/gkzx/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