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损伤,约占临床骨折的4%。这类骨折是老年患者继髋部和桡骨远端骨折之后的第三大骨折类型。绝大多数老年患者的该类骨折是由低能量损伤造成的,发生在摔倒后。很多骨折仅轻度移位,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但是,高能量机制的损伤,如机动车事故、运动损伤或高处坠落伤,骨折通常会出现粉碎、移位或不稳定,需要手术治疗。目前最常用的肱骨近端骨折分型是Neer分型。
适应证与禁忌证
相对适应证:肱骨近端三部分或四部分骨折和分离;明显移位的骨折;肩关节活动度因撞击、肌肉无力和肩袖损伤造成疼痛而丧失;双侧骨折;同侧上肢损伤;开放性骨折;骨折脱位;多发伤和伴有血管损伤的骨折。
相对禁忌证: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老年患者和骨质疏松患者伴有多种合并疾病且接受部分功能丧失者;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或中风患者等。
手术适应证
手术通常在全麻下进行,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和肌肉松弛情况。
患者准备手术体位、消毒铺巾。选择劈开三角肌入路,而不是三角肌胸大肌切口。挑战是通过小切口来复位和稳定骨折,因为切口远端向肩峰延伸不能超过5cm,否则会损坏腋神经。
劈开三角肌入路的皮肤切口,近端起自肩峰的前外侧缘,向远端延伸5cm。肌肉从三角肌缝隙相对无血管的平面劈开。可以松散地缝合肩峰远端5cm的三角肌纤维,防止肌肉组织进一步分离损伤腋神经。
肌肉深层是出血的三角肌下滑囊,应该进行清理和切除从而改善术野显示。肩关节的内外旋时,可以看到骨折线。活动骨折从而显露大结节和肱骨近端的缺损的底面。在肩关节内旋位,使用2号和5号不可吸收缝线从冈上肌肌腱插入结节的位置穿过两次。通过靠近尖部夹持缝针,并像钻头尖一样来回旋转,可以完全穿过坚硬的皮质骨。年轻患者骨质较硬,可以用细钻辅助。由于冈上肌和冈下肌的牵引造成大结节的前后移位,第一针常缝的靠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第一针用来向前向远端牵拉大结节,从而使另外两针能够获得较远的位置。之后,可以拆除第一针。可以用刮匙清除来自大结节深层松质骨的淤血和碎屑。
大结节缝线完全拉紧从而将大结节复位到肱骨近端缺损处。沿着用来复位大结节的缝线在缺损近端1cm的前方和远端各钻一个孔。之后,每条缝线的尾针在骨折部位从钻孔处穿过。拉紧缝线从而去除松弛部分,用手指或钝头探子压紧大结节,用1~2根克氏针临时固定。一般使用3.5mm或4.0mm半螺纹空心钉的导针,采用适当长度的螺钉斜着穿过肱骨干内层皮质。
需要强调的是肱骨近端的软骨,内固定和缝线加强有利于预防早期的内固定穿出。螺钉确保了结节的解剖复位,不过螺钉单独固定的强度不足以支持肩关节的生理活动。缝线有利于大结节更持久地固定,更好地抵抗张力。但是,单独缝线固定,如果固定位置太靠近远端可能导致结节的畸形愈合,对于肩关节的力量和活动有害。相反,当单独进行缝线修复时,也存在肩袖向后牵拉和结节向近端移位的情况。
垂直骨折和内侧皮质放置1~2枚半螺纹螺钉后,拉紧缝线末端,用细的可吸收线缝线系紧。为了防止结松散,结上面缝线的两个末端可以系在一起。
骨折复位和螺钉位置通过透视可以看到,轻轻活动肩关节判断固定的稳定性。最后,观察肩袖有没有撕裂或缺损的征象。如果冈上肌或冈下肌出现撕裂,需要用不可吸收缝线细致修复。三角肌筋膜用可吸收缝线关闭,皮下组织类似,皮肤可以缝合或者钉合。无菌敷料包扎后,上臂用肩关节支具固定。
更多好文推荐(点击文字进入阅读)定制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解决通用不适用问题
跟台笔记:干货!从4方面详解骨水泥
Orthofix小儿骨科产品线设立新品牌
骨科小驿
肱骨干骨折的髓内钉和钢板固定
从软骨中长出药来治疗关节炎,你能相信吗?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更多肱骨相关文章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