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就是要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共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医院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坚持正确服务方向,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医院改革,寻求发展之路的良好举措。”
——医院院长邬波
去年以来,医院不断深化科系划分,强化学科建设,在原有基础上集全院优势成立“骨病肿瘤科”,“老年骨科病房”和“风湿类风湿科”,集中诊治骨肿瘤患者、高龄骨折患者以及风湿类风湿类疾病患者,极佳的治疗效果赢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医院先后选派近三十名中青年骨干先后到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学习研修。与多国共同搭建了“国际远程视频会诊平台”,并做为东北地区骨科远程视频会诊中心,确定了医院区域骨科诊疗中心的学术地位。“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的服务宗旨,是医院一切工作的永恒主题。“以病人为中心”就是把方便留给病人,医院的追求。
大学生突然无法站立主动要求截肢
3D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帮他保住完整身体
22岁的小李是一位家住丹东农村的大学生,近一年来的左髋部疼痛一直困扰着他,平日里服用着镇痛药物始终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突然有一天,他竟然无法站立了!父亲当医院,初步检查后“左股骨近端疑似占位病变,医院进一步诊治”的诊断意见给了小李全家人当头一棒。次日,小李在父亲的陪伴下医院,医生给出了“骨囊肿”的诊断意见并建议手术治疗。“我感觉自己站在了悬崖边上,好在风停了。”小李回忆起当时的感受。可是父亲还是不放心,安顿好孩子后,父亲带着检查资料来到了医院,骨病肿瘤科的专家更倾向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父亲瘫坐在地上,他无法接受两年内接连失去三位亲人,而一家人的全部希望----自己的儿子也已患上了骨肿瘤的事实。医生见状,便与这位年近六十的老汉拉起了家常。老人家把两年来所有的辛酸与苦楚都倒了出来,而这位素未平生的骨肿瘤专家也已下定决定要和这一家人站在一起,与这个瘤子搏一搏。
当天,医院返回到临时住处的时候,小李正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一个轻微的翻身动让他的左腿彻底变形并且剧烈疼痛。父子俩立即叫了急救车来到医院,拍片检查后发现小李的患病部位出现了病理性骨折。医生立即为小李办理了住院手续。看着自己的检查结果,在网页上浏览了一些相关知识后,小李做出了一个残酷的决定—截肢!“既然这种病有恶变的可能,就把这条腿截掉算了!我还想多活几年,我得报答父亲,我得养我的妹妹”。小李三番五次找医生、找主任要求截肢,并写下了“截肢申请书”。
做为医生,要做的是尽自己的业务能力挽救他的腿。待各种检查完善后,骨病肿瘤科进行了会诊及讨论,一致认为:患者的疾病性质为交界性肿瘤,为原发性,分级需靠术中病理检查结果,而治疗原则应以手术为主,必须做瘤体切除及灭活处理。若行植骨及内固定,复发几率较高,而化疗又对此类型肿瘤无效,所以根治术只有节段切除术或假体植入术。病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在国内骨科界是公认的高精尖手术。科室治疗意见统一后,向研究所及3D实验室求助,很快实验室根据患者CT数据打印出骨模型。邬波院长组织相关人员设计出一款特殊假体,由医疗器械厂家量身定制后送到实验室备用。另一边,小李经过医生们反复的开导与劝说,终于放弃了截肢的念头,表示接受医生们的治疗方案,并签了手术知情同意书。
年10月初,在麻醉科、手术室的协助下,骨病肿瘤科为小李进行了肿瘤病理化验检查,结果证实了医生术前的诊断。随后医生为小李实施了“肿瘤段切灭活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同时重建了髋关节周围的动力系统。又过去了半个月,小李可以在助行器的帮助下离床活动了,看着自己完好的肢体,从入院要求给自己截肢时就没掉过眼泪的小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绪,眼泪一直满满的充盈在眼眶中。他说:我不仅仅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更是一个男人,一个家庭今后的支柱。谢谢医院骨病肿瘤科的医生、护士!是你们认真负责、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是你们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才保住我的这条腿,也保住了我一个人、我们一家人的尊严和希望!此刻的医生和护士们内心满是欣慰,表情却平淡无奇,因为这样的悲伤与喜悦,这样的坚持与守护正是他们的日常。
年元旦前夕,医院骨病肿瘤科的几位医护人员每人都收到了一份礼物,这是已经出院近两个月的小李送来的,每一份礼物都是一块秀气的雨花石,上面分别刻着不同的字。小李说:“这是我精心准备两个月的心意,我要以此来感谢医院骨病肿瘤科的医生和护士们,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和细心,让我重拾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现在重获健康的我,正是这些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的心血和成果。”
医院拒收辗转来到医院
专家团为岁老人定制3D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为更好地服务于老年骨科病人,医院专门集中优势力量成立老年骨科病房。俗话说“少怕歪,老怕摔”,骨科医生常说:“老年髋部骨折是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髋部骨折是老年常见的严重损伤,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后的第三大老年人“杀手”。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骨骼脆性增加,看似轻轻一摔对他们而言却有致命的后果。髋部骨折直接导致病人死亡的概率并不高,但真正可怕的是髋部骨折的并发症常常会导致病人短时间内出现生命危险。老年人往往多患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甚至神经系统的基础疾病,身体营养状况及脏器功能决定了机体对待应激变化的能力严重不足。而髋部骨折需长期卧床,这就会引起或加重并发症:坠积性肺炎、褥疮、深静脉血栓等会接踵而来。有研究报告指出: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而且随着患者年龄增高,死亡率相应上升。无疑,如果患者的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对患者本人及家属来说都是不幸中的万幸!
日前,医院老年骨科病房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又提高了一岁,因为有一位岁的老人因为髋部骨折入院了。如此高龄的老人身体基础理应是强于常人的,但老人医院均被告知风险太大,不敢实施治疗。后来患者家属经医院老年骨科病房曾经治疗过的一名患者介绍,医院。“接诊这样的百岁老人,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治疗难度大,医生确实感觉如履薄冰。”老年骨科病房的接诊医生如是说。“首先患者年事已高,骨质疏松非常严重,加上是粉碎性骨折,因此复位和固定都不容易。而麻醉方面,如若采用全麻,患者术后很难脱离呼吸机,治疗意义就大打折扣。
椎管内麻醉因为患者脊柱的结构、机体对麻醉药物的反应等也给麻醉的操作和患者的状态调整造成了一定的麻烦。”老人的家人们求医心切,完全理解和接受医生的方案和建议,但即便再详细的告知和交待也不可能让家属像医生一样深切的了解风险的源头和结果。留给医生们的只有争分夺秒和事无巨细,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骨折粉碎程度和移位情况,医生术前根据CT数据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老人的骨折处模型。
和以往一样,麻醉医生选择了对患者状态干扰最小的椎管内麻醉,这对操作技术要求很高,因为注射器必须通过患者已严重变形而且长满了骨刺的椎板间隙进入椎管,用极少量的药物让患者痛觉消失并放松肌肉。麻醉过程很顺利,术者告知麻醉医生,麻醉持续20分钟就可以。消毒、铺单,手术开始,一名助手熟练地组装着工具,术者镇定地实施着手术,全程少有语言交流,手术流畅得如一曲《命运交响曲》。十三分钟后,手术结束了,术间的X光机屏幕上显示出完美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出血量60ml,患者生命平稳,麻醉医生轻抚着老人家的肩头耳语到:一切都很好!
术后第二天,老人就可以在床上进行下肢屈伸功能练习,逐渐可以翻身、坐起,在助行器保护下离床活动。看到老人家的状态逐渐转好,疼痛减轻,家属们如释重负。“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长辈的身体健康始终都是时刻让全家人牵挂的大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医院老年骨科病房的医护人员们把每一位患者视为自己的长辈和亲人,用每一个细节确保患者的安全使骨折的老人重返家庭,回到家人身边。
感动之余,感慨医者的不易,是什么让他们有勇气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回答是:是职责!医院的医生们常说:“我们做的不应该是我们会做什么,而是患者需要我们做什么。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武装团队、和老年骨折患者一起面对疾病,我们是每一位患者的家人。”
被痛疼折磨40余年膝关节严重变形至瘫痪
72岁阿姨看见专属的3D人工髋关节后满心期待
风湿、类风湿类的疾病让人们闻之色变却又避之不及,而在医院的风湿类风湿病房接受治疗的患者们却信心满满。康复治疗室里,许阿姨正有说有笑的给病友们表演太极拳,看到记者来采访便情不自禁地讲起了自己的治疗经过。
今年72岁的许阿姨,祖辈生活在黑龙江林区,儿时便经常随父母在林区劳作,23岁嫁到沈阳。随着年龄增长,许阿姨身上的关节处疼痛,但繁重的家庭负担使得她无暇顾及自己日渐加重的病情。每天强忍着疼痛工作、做家务、忙里忙外,实在挺不住了就吃一粒止痛药。有的时候早上起床都很艰难,双手要靠一根木棒一点点撬开,每次卷缩着双腿勉强站起来都会疼得她脸上淌下豆大的汗滴。“我心想是自己小时候冻的、累的,一点点缓过来就好了,没成想这种刺骨的疼痛折磨了我四十多年。”许阿姨边说边收敛了笑容,那种寸步不离她几十年的痛苦让她不堪回首。“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小时候坐的小马扎就成了我的了,每天从床到沙发的那几步,我也得撑着小马扎挪过去。我要强,孩子大了,我帮不上忙,还给孩子添乱,真是生不如死。后来去看了几回病,知道自己是风湿病,熬过药,在药房自己也买过药吃,但离了药就犯病。后来听说有人得了风湿不能动了就躺在床上等死了,那个时候全家每天都很压抑。去年春节孩子给我带回来两瓶药,说是医院自己做的,让我试试,再配合着熏洗的药,还真的有些效果,关节感觉松快了很多。出了正月医院,风湿类风湿科的医生给我化验了血,拍了片子,详细讲解了病情并给了我治疗计划。”
原来许阿姨患上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免疫系统受损后导致结缔组织受影响的疾病,表现为肌肉、关节僵硬,肿胀,最终出现关节畸形乃至丧失功能。医院风湿类风湿科的医生为其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对手部的关节采取口服中药、熏蒸,配合小针刀松解,功能练习等方法,迅速减轻了许阿姨的疼痛,功能也恢复了一些。而对于许阿姨已经严重变形的膝关节,医生提出了手术的建议,这是因为许阿姨的膝盖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力线改变。听到这个结论医院了,而孝顺的子女多次与医生沟通,又看到了患同样疾病的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就决定让老母亲接受手术治疗。最终,许阿姨在医院,医生鼓励她说:您的手恢复的多好啊,等膝盖做完手术会更好。许阿姨勉强同意先做一侧的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手术是邬院长亲自为我做的!用3D打印技术把我的膝盖模型打印出来,正常手术需要两到三次的截骨,而看了模型邬院长一次截骨就十分精准了。”许阿姨很自豪的说,“也就半个小时吧,没疼,手术当天也不让抬头,我也看不到自己的腿,第二天才看到,虽然缠着绷带,但是也看得出腿直了!”
经过将近三周的康复,许阿姨已经可以伸直自己的膝盖,也可以蹲下了,高高兴兴回到家中。可是新的问题来了,由于长期的力线不正,许阿姨所有的鞋底都是磨偏了的,现在再穿上走路,十分不舒服,看看那些惨不忍睹的鞋底,许阿姨想起了自己受的那些罪,她决定彻底告别折磨了她几十年的病痛。这一次没有任何他人劝说,许阿姨主动提出要求给自己的另一条腿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同样顺利,术后的许阿姨爱说爱笑,与之前判若两人。最后,许阿姨悄悄告诉记者,“回家后我要亲手为邬院长绣一幅十字绣,‘妙手还巧手;仁心换开心’秀一秀他们的治疗效果。”
记者薄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