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骨科医师,我没有做过木匠。这个题目的缘起必须要从我还在协和念书的时候说起。
那时候我还在妇产科做毕业课题,导师是我国著名的妇科肿瘤专家沈铿教授。每逢妇科手术旁边有骨科手术同时进行的时候,即使隔着墙壁也能隐约听到隔壁的电钻、电锯、金属敲击的声音,每逢此时大家会打趣道:「隔壁又在装修了」!
于是「骨科=装修队=木匠」的印象就深入我的脑海,而当时醉心于肿瘤学的我,自然对这个科室也有了一丝鄙夷:「肿瘤学是基于现代生物科学知识的,而骨科学是基于牛顿时代便已经成型的力学的」!这是我当时的粗浅认识。
然而,造化弄人,毕业一年后,我自己却成了一名骨科医师。是被逼的么?不!正是一点点深入学习,让我知道了先前认识的偏颇,让我领略了骨科的「美妙」。
骨科医生,究竟是怎么跟木匠划清界限的呢?
外科的祖师爷们想要进行安全的手术,首先免不了的就是麻醉和无菌术。
年美国牙科医师莫顿(Morton)首先采用了乙醚作为全身麻醉剂,此后麻醉技术逐渐完善。
而巴斯德(Pasteur)于年发现微生物,年英国李斯特(Listor)采用石炭酸溶液冲洗手术器械,并用石炭酸溶液浸湿的纱布覆盖伤口,使他所施行的截肢手术的死亡率自40%下降到15%,从而奠定了抗菌术的基本原则。
这两项重大进展,保证了外科手术的安全性,从而使得手术治疗骨折成为了可能。
那么最早想到用「木匠的手艺」来治疗骨折的又是谁呢?
最早使用钢板螺钉固定骨折,可以回溯到年,Hansmann报道了一种用钢板螺钉固定骨折的器械和技术。现代内固定之父(还会有好几个父亲)AlbinLambotte(–),在十九世纪末提出了骨折固定稳定性的重要性,并且设计了一整套手术器械和钢板螺钉。
另一位「之父」RobertDanis(-),开始了从木匠到医生的伟大之旅,他仔细研究了骨折的愈合过程,发现如果骨折的两端完全恢复解剖位置,并且在断端施加压力,在愈合的过程中,不会形成骨痂而是直接愈合,这被Danis称为「自焊接」,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一期愈合。Dannis提出的解剖复位、断端加压的原则,影响了之后几十年内的骨折固定理念。
图1.Danis设计的加压钢板:上图可以见到钢板特写照片的右侧,有一个椭圆形的钉孔和一枚侧方向的螺钉,该钉孔和螺钉被设计用来完成骨折端的加压;下图演示了使用的方法,在骨折的一端(图中左侧)首先固定,在另一侧(图中右侧)首先在椭圆孔靠近右边的位置拧入螺钉,然后拧入侧方螺钉,侧方螺钉会推动椭圆孔内的螺钉,让骨折断端进一步靠拢并产生压力,然后拧入右边的第二枚螺钉完成固定。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开始看出骨科医生用钢板和螺钉固定骨折,与木匠用钢板螺钉固定椅子腿是有所区别的,虽然这两者都会关心固定的牢固问题,但是医生所固定的骨骼乃是活物,是会生长的,医生所追求的牢固、稳定是为骨的生长创造条件。因此,除却对固定的牢固性的关心,医生更多的白癜风专家研讨会治疗白癜风权威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