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体验过颈椎疼、腰背疼、膝盖疼等慢性疼痛,但大多数人“宁愿挨疼、不要挨刀”,因为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保守治疗骨科疾病虽然不免疼痛的折磨,但还是比手术治疗不小心伤到神经导致瘫痪来得稳妥。
在骨科逐渐步入“微手术、高智能”的当下,这种观念正在受到冲击。多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随着现代科技在骨科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医生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配套设备的不断完善,骨科正“刷新”着人们的固定思维。
9月15日,18岁小伙小军(化名)医院接受了胸椎和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与传统骨折内固定术长达15厘米的切口不同,小军腰背部只有4个1厘米左右的小孔,这是因为小军接受了骨科机器人手术。
医院了解到,在小军之前,已有7名患者接受了类似手术,而之前的7名患者术后均情况良好,正在进一步恢复治疗中。这医院骨科手术正式迈入了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的机器人手术新时代。
骨科机器人手术系统
在手术现场,C型臂对患者进行三维影像扫描,图像被同步传输至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医生在导航系统屏幕上设计好钉道,机器人的机械臂将手术工具精确定位到手术位置,套筒指向目的钉道的进钉点。医生沿着套筒钻入导针,确认位置无误后,再把一枚直径4毫米的空心螺钉套进导针固定、拔出导针。之后,对患者进行再次扫描,确认螺钉位置与规划的一致。
医院骨科副主任胡豇介绍,若是采用传统手术法,只能进行敞开式手术,并且由于缺少可视化设备,要反复的透视定位,手术时间长,创口和出血量大,精确性较低,病人康复时间长。而如今,比传统手术缩短几十分钟,无需植入钢板,螺钉精确定位,伤口只有1厘米。不仅达到了微创、精准,还比传统手术减少约75%的辐射。
不同于表面软组织,骨科手术无法直视术野,更像是在一个坚硬的暗箱内操作,需要深层三维空间的精确定位。因此,骨科手术有三大难题: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而以“达芬奇”为代表的医疗机器人,虽擅长缝合与剥离,但看不见深部组织,骨科手术用不上。
医生在电脑上操作
医院使用的“天玑”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实现了2D与3D图像精确配准、机器人随动算法、机器人力反馈安全控制算法、综合避障算法,在机器人控制、患者实时跟踪和路径自动补偿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基于术中实时三维影像的机器人精准定位误差达到0.8毫米,这项技术可填补多项手术机器人的国际空白。
骨病防控不容乐观
中国的骨科诊疗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等独具特色的中医骨科治疗方法至今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从20世纪30年代起,国内一批骨科医生到国外学习西医骨科技术后,开始在骨折固定、畸形矫正等手术上使用西医骨科治疗技术。“随着西医骨科技术‘东渐’,我国骨科发展也从以中医为主到中西医结合,再演变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西医占据主导地位。”医院前骨科学科主任裴福兴说。
在裴福兴看来,近3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快速发展,骨科学科迈入黄金时期。在骨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我国紧跟国际步伐,特别是在脊柱畸形矫正、关节重建、骨肿瘤等方面的治疗水平迅速提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在骨关节结核的治疗技术上,我国已领先世界。
尽管骨科发展迅猛,但总体而言,我国的骨病防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据记者了解,骨科疾病种类相对较多。骨骼运动系统包括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组织多且组织发生感染、损伤、肿瘤等的机会也相对较多。而中老年人是骨病高发群体,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下,骨质疏松、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病等骨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第二医院医院院长肖建如向《瞭望》新闻周刊解释说,人进入老年期后,由于骨骼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如内分泌和代谢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失调,所以容易罹患某些骨病。当前,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在内的退行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也在增加。
在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刘翔医疗组首席医务官陈世益看来,未来运动损伤的威胁亦不可小视。陈世益说,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中的运动损伤已经占60%左右,其次就是老年人的退化性损伤,我国今后城市人口的创伤也将主要集中于这两方面。“从全民健身计划(—年)、《‘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等来看,国家鼓励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决心已定,但运动具有双重性,如果运动过量、运动不当必然造成伤害,因此,运动损伤也是未来的焦点话题。”
骨病防控离不开政府主导。裴福兴说,以大骨节病为例,该病多发生在哈尔滨、吉林、辽宁、银川、青海、四川、西藏、云南一带,与当地群众的饮食习惯及缺乏摄入相关营养物质成分有关。近年来,政府采取搬迁、换粮等有力举措,减少、控制大骨节病的发生,新生儿中已基本消除此病。
与此同时,骨病防控也需要公众提高认识、身体力行。以裴福兴的经验,骨科患者中患有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的占60%~70%,是老年人中最为常见、多发的骨病。而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多晒太阳就可减少骨质疏松及骨关节炎的发生或减轻病痛。此外,控制酒精性饮料的摄入可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因此,裴福兴呼吁提高全民对骨骼运动系统的健康认识,减少老年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然而,我国大部分中老年人缺乏骨病相关健康知识,就诊意识也相对淡薄,往往将小病拖延成大病。裴福兴对此直言不讳:“我国对骨关节疾病、骨骼运动系统健康的科普宣传不够,骨关节健康是心血管健康的基础,而许多骨关节疾病患者通常是在疾病晚期才来就医,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微手术、高智能”
公众对骨科疾病的一些“陈旧”观念也让骨病防控“雪上加霜”。
一些旧有观念认为,骨病的治疗不仅花费巨大,而且还要承受治疗失败的风险,因此人们往往选择保守治疗、拖延治疗,只肯通过服药止痛、推拿按摩等缓解症状,而不愿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骨科已迎来“微手术、高智能”时代,一些传统手术难以解决的问题已经在越来越强调微创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今天得到破解。
以微创为例,与传统手术伤口大、出血多、住院时间长不同,微创手术伤口小、出血少、恢复快,因此目前不少骨科手术操作正逐步实现微创化。据有关专家介绍,在骨科引入微创理念后,骨科手术的输血率从5年前的30%~50%变为如今的基本不输血,这就有利于帮助患者加速康复。
重庆医院的骨科专家为患者进行颈椎微创手术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委、医院骨科行政主任刘璠认为,微创是一种理念、一种技术,但微创不是一个学科,微创的理念和技术应当贯穿于骨科所有的亚分科。“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现有约20个学组,每个学组都有自己的专科特色,但微创化有共性的特点,每个亚专科都要体现微创。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误区,认为微创就是一个小切口,很多情况下,微创确实是切口小,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微创贯穿手术全程,包括对组织的保护、对血液供应的保护、对软组织的保护,以及尽量减少医源性创伤等,这些才是微创的理念。”
骨科智能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则是,在手术台上通过导航技术、影像信息等指导机器人做手术,并使患者的治疗过程得以保存,实现资源共享。
在刘璠看来,导航技术通过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能够非常精准地点到点,最大限度减少副损伤,提高准确率,这是导航最大的优点。但新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实际情况是导航比较耗时,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高、投入大,在现阶段我国医疗资源与人口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医院都把导航作为一项主要的手段并不太符合国情。因此,导航技术在全国骨科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只医院、解决疑难病例中才用。
至于人工智能对骨科的影响,陈世益说,人工智能是有限的,而疾病的治疗是个性化的,不可能像做产品一样进行集约化治疗,因此机器人无法代替人。机器人只是一种工具,它或许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普通的读片,但真正的精准还要靠医生的经验,机器人需要靠人来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微创化是未来的趋势,智能化可以作为技术辅助的手段。”
精准化也是骨科发展的重要趋势。肖建如说,精准化在骨肿瘤、脊柱畸形领域应用较多,它利用患者的CT与MRI融合图像,借助计算机的辅助在术前设计、规划手术,模拟手术过程,评估手术风险,并在术前进行3D打印模型,比如某一段骨头缺少,就精确匹配相应大小的骨头、钢板、关节,实现精准手术。另外,对术中计算机导航引导下的肿瘤边界确定,精确引导植入螺钉的方向、直径、粗细和长短,避免徒手和经验带来的误差,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也颇具优势。
刘璠还特别强调了个性化在骨科治疗中的重要性。他说,真正高明的医生应该是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个性特点去设计最符合其特性的治疗方案,量体裁衣地为患者定制治疗方案。比如,人工关节置换是一个笼统的技术和产品,那么,针对每一位患者而言,哪一类假体、哪一种手术对该患者最优其实很有讲究,也很考验医生的水准、知识和思维方式,需要医生不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
北京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周勇刚告诉记者,计算机导航、个体化定制模块及手术机器人的发展,都是希望手术越来越精准,效果更稳定,虽然目前还不尽如人意,但大家已经在路上。此外,智能化和大数据的发展,也对提高全社会医疗水平意义重大。
周勇刚认为,未来骨科专业细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专业细化之后,医生的手术经验、技术的熟练程度等都能得到加强,对患者来讲也有获益,这对推动该领域的发展非常重要。”
科研瓶颈
骨科的“微手术、高智能”也对中国医生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刘璠看来,我国骨科科研和国际最大的差距是在资料的收集、资源的共享以及登陆系统的建设。刘璠举例说,瑞典只有几百万人口,但瑞典的人工关节登陆系统的资料全世界可信度最高,因此其关节置换全球著名。再以加拿大为例,该国以国家资料为依据,其多中心研究、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高质量论文比美国还多。
而我国人口基数大,病例管理难、随访难,虽然SCI文章发了不少,但拿不出循证医学的数据,前瞻性的随机对照、分量重的多中心研究论著还是较少。这意味着,我国在基础数据的采集、管理和随访上需要补课,以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可信度高的原始数据。
此外,我国在多中心临床研究上也有一定差距。多中心临床研究是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医院、上海六院、医院参加,就一个专题共同商讨,研究方案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随访标准、资料收集、手术方法如何评判等,最后得出结论。
在刘璠看来,多中心研究需要有牵头单位,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共识,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科研道德和职业追求。“这是我国很大的短板。目前,大家多以松散研究为主,各自为政,基本处在回顾性研究阶段,还没有意识到多中心研究的重要性。即便有一些多中心研究,也还停留在自发阶段。其实国家应该做一些组织工作,比如骨质疏松,有关部门可以拿出一个方案,围绕骨质疏松的预防、治疗搞多中心研究,医院牵头,医院参与,这样的协同创新能够真正提升我国科研的水平。”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四川新闻网)
·END·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或是内容对你有用,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啊北京治疗白癜风首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