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怎样让患者更容易找到真正有实力的医生?如何借助互联网各种渠道和工具为医生建立起个人品牌?如何塑造品牌,打通医患之间的信息壁垒、沟通障碍、信任危机?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出医生价值,如何维护品牌的持续生命力?
黄鹏医院脊柱微创专家
开场:为什么这个时代,很多人开始提到“医生的个人品牌”。黄鹏认为,这是互联网的时代催生的结果。
“互联网”是一种“寓大于小”的生态战略。在这万物生长的新生态中,最小细胞都应该具备活力。医院(企业、单位)不是医疗活动的最小单位,医生个体才是医疗活动的最小细胞。每一个就诊患者的瞬间位置、需求和行为都应该被快速感知和理解,都应该被医疗最小细胞(医生)感知。医疗行为到了互联网的时代,医生和患者的“细胞级连接“的重要性则更加凸显出来,因为连接层级越小,耗费就越小,效率越高,确定性就越强,有序程度就越高,生态体系也越有活力。“医生的个人品牌”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要求。
观点:
顺势而为:政策的风在吹
首先“医生的个人品牌”要借势。对于“势”,有很多的理解。有的人理解成人脉,有的人理解成环境。在这个品牌的建设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风口。
时代造就这样一个风口:我们看到两会在吹风,医生、患者、政治家、企业家们都在吹这个风。大家都知道“风吹草动”这句话,因为有风,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动,移动互联网的企业包括民企、做线下的,包括医生个人都在动。
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里,个人品牌的建立,是存在着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所谓必要性,我认为是医改的呼唤。医改需要一些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执业,这是有一定的必要性。
互联网的推动,实现了医生个人品牌的这样的一个可行性,并且将其加速。
心想事成:行动前要心动
我们思想上一定要打通,在建立品牌这个过程中,首先回答的问题是,医生们想不想要品牌。当然,绝大多数的医生都要品牌,但是我们行动的前提是一定要心动。
我们认识不足,动力就不足。品牌建设没有捷径,一定是要用心浇灌,首先是心动,有意识,要心潮澎湃,才促使我们行动起来,实现技术和服务两方面都提高。
只有当我们的技术和服务都超过患者的预期,才能形成“口碑”。患者在心理感激是一回事,超过了一个度,就忍不住把它表达出来。把它说出来就是“口”,写出来立在那儿的就是“碑”,现在我们可以用内容的形式沉淀在网络上。
那么口碑如何形成品牌呢?我们可以看到,品牌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呢?首先“品”字是三个口,也就是众口相传,才能形成这个品。“牌”字,大家可以看到左边是一个片字,也就是一片片石碑都竖在那儿才能成为“牌”。
可见“品牌”在互联网上的沉淀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过程。持之以恒的技术好,加上持之以恒的服务态度好,才能逐渐形成品牌。
具体战术:建立品牌要精准
我是北京台的《我是大医生》的主持人,以前通过传统媒体的方式,来沉淀自己的品牌。那么现在我们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就是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可以在互联网的时代精准的建立品牌。
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要强调速度,如果说泛泛的建立品牌,速度和效果会差。
那么医生建立精准的品牌,需要做几方面的努力了。一个是学术选择的精准;第二是患者选择的精准;第三是自营品牌的这种推广的策略的精准。
首先对于医生学术的选择的精准,我们要学会拒绝,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使得自己的学术标签特别明确。比如,我给自己的标签就是“脊柱微创的专家”,这就意味着,我要放弃其它的脊柱疾病,更努力的专研脊柱微创。后来,甚至学术兴趣点缩的更窄,例如,我可以定义自己为“腰椎的脊柱微创专家”,这样的话老百姓反而非常容易能发现你,而自己的学术也越精进。
其次,患者的精准方面,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有四个小层次:精准的分诊、精准的患者教育、精准的治疗和精准的院后管理。
精准的分诊是与之前我提到的学术选择相匹配的。例如,我是脊柱微创专家,应该最高效率的选择适合脊柱微创的病人。精准的患者教育是文章等宣传的精准表述和传达。要注意宣传对象的特点。精准的治疗是指的微创手术实施过程中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患者最大的症状改善,简而言之就是手术效果要好。其中精准的院后管理十分重要,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院前,它是四个来源和一个手段。
正因为我们没有任何一个医生,在看患者之前就得到患者的好评,而一定是面诊或者电话视频咨询之后,患者才给我们的好评。所以院后的管理,是重要流量的来源,很多患者面诊以后,带着邻居们,带着村里的人再来的。
另外,它还是口碑好评的来源、科研数据的来源和总结适应症的来源。医生也是不断学习的,院后的患者大量的来找我们,根据他们的效果,我们才知道哪些该做,哪些手术不该做。要知道,“知道哪些手术不该做”是外科医生的极高境界。
“一个手段”是指院后随访是消除纠纷的一个手段。如果患者有点问题很容易能找到我,我可能也很容易就解决这个问题,消除了矛盾。否则,医院找到你,就有可能到法院找你的麻烦。
品牌经营的一个途径,是“流量”的概念。传统产业其实也是重视流量。每个患者都觉得见的医生时间不够,都有“10万个为什么”,我们可以把这些“为什么”解剖成共性问题沉淀下来文章或者视频,供患者来参考。这样的话我们的文章和视频都可以变成复读机,点读机,患者就像随身听一样的,能够随时获得他们想要的内容。当然还有一部分个性需求,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解释和辅导。
精彩问答
问:没离开体制谈个人品牌是耍流氓,我个人观点是,只要能让患者记住就是品牌,黄鹏教授,您觉得没离开体制谈品牌到底是不是耍流氓呢?
黄鹏:体制的本身也有品牌,医院也有品牌,个人也有品牌,他俩是相辅相成的,这个还是被大多数学者和专家医生认同的。就像每个树的品牌就会形成一个森林的品牌,树木也可以成长让森林更强大,那么在这个森林里面,每棵树都更好。
以前我们没有强调个人品牌,是因为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被低估了,但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医改加急,可能这个事情就要凸现出来,不论我们在体制内或体制外,我们都有可能必要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个人的品牌。可见不管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你的品牌都很重要。当然有说法说你没有离开体制,你建立品牌实际上没有产生价值,那就是没意义的,实际上这是错了,也产生了价值,只不医院方了,并不是产生在你个人。
问:为什么你提到有的医生高估了自己的品牌?
黄鹏:我想,目前提个人品牌是好的,重视也好的,的确有人高估了自己的品牌。怎么才能衡量一个医生的品牌,它到底有没有?我们最好设计一个公式,来检测一下医生的个人品牌。其实还是要靠患者来检验,但如果我们始终在一个单医院下面,其实这种检验是说明不了问题的。那怎样才算有真正的品牌呢?换了庙,和尚本身就不灵了,这说明“个人品牌”还不够。换个例子,比如说某个医生在每次门诊都车水马龙,医院、换一个诊所,也有那么多病人来找,我这个品牌才算真正成功。
黄鹏,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导师,本硕毕业于黑龙江哈医大,博士就读北京,安徽籍,美国脊柱专业留学,四次荣立三等功,二次获嘉奖,全军首位“北京科技新星”B类得主,医院十杰青年,二次获“院优秀共产党员”美国波士顿、纽约、洛杉矶、达拉斯访学,英国伦敦、日本大阪脊柱专业学习。
中国医师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脊柱专业委员、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骨科学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国老年脊柱关节学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骨与关节分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秘书长,JournalofOrthopaedicSurgeryandReasearch执行编委,主编《骨科速查》一书。主译12版本《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三卷,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基金项目,1项军队课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国最佳辩手(),全军学习成才综合素质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年世纪风采电视大赛优秀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事迹巡讲团成员(),奥运会五棵松篮球医疗队队长(),全军骨质疏松沙龙发起人之一(),全国骨质疏松讲师团员,美国著名脊柱杂志网站Spine中文版版主(),青年脊柱论坛(SYS)发起人之一()。
大学及研究生时代: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胡楚南奖学金(),中国大学生建昊奖学金(),本科担任学生会主席(),硕士研究生期间担任研究生会主席(),博士学员队队长()。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主持人()。
拓展阅读:
一位医生大咖走出体制创业了,他通过互联网完成品牌积累!评论功能已开通!
点击文末右下角“写留言”参与评论
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