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否留存有你的记忆
想来同仁学习期待很久了,从事足踝工作基本是看张主任的参考书慢慢成长的。没报到之前,曾在去年参加同仁足踝会议的时候夜间从潘家园赶到同仁提前考察,但只在门外看到了夜幕下的足踝外科门诊。在急诊科及停车场来回转了几圈就是找不到住院部入口,此事便不了了之。
初来到,同仁的病房条件和病人数量确实与心目中想象的“同仁足踝”有差距,让人有点落差。在晨间交班上,张主任也许看出我们的心思,提醒学习知识不在数量,而在质量,把每一个病人,每一种疾病搞懂,搞明白,一下子打通了我们的“任督二脉”。私下一想刘禹锡的陋室铭:山在不高,有仙则灵;店不在大,有您则名。这年头,拼得不光是硬件,更是软实力,那就抓紧时间好好学习。
同仁天桥上的“烧伤乞讨哥”(极佩服此人,有外科医生坚强般的意志与身体,而且还蛮懂得休息,节假日绝不加班),门诊楼前的“黑土”与“白云”不时上前询问“要号不,砖家号”,绝对是同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习惯了工作流程后,每周穿梭于病房,手术室及门诊三点一线的生活。简约但不简单的工作学习中。
足踝外科在张建中主任的带领下,打造了一个全天25小时学习型、开放型的科室。每天的晨间十分钟小讲课针对一个方面的知识点或足踝最新进展进行讲解。晨交班后由管床医生轮流把前一天收治的病人资料行PPT汇报,内容就其病史,诊断,病人要解决的问题及治疗方案。张主任会就其幻灯片的制作,详细到排版,字体字数的安排,照片中病人的体位甚至背景色,诊断名称规范及顺序,治疗原则与方法都提出规范要求与指导。可谓是用心良苦,一个月下来,各方面进步不少。每周一次的大讲课更是收获良多,由科室老师轮流坐庄。可随时提问,一一解答。张主任就临床某一问题能一口气提出上十个问题。其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在手术室,边做教学手术演示并就其细节详解,有时甚至把最好角度留给我们照相。其“手把手的教,不怕你学会,就怕教了几遍还学不会”的胸怀让我们时常感叹,唏嘘不已,难以忘怀。堪称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略有点遗憾的是此期医生较多,大家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最高峰有12人之多。手术室限制人数,有些手术没法参观。刚来没几天,想多进手术室,交完班就上手术室领钥匙,第二次就被手术室吴师太识破,点名要直接“封杀”我和张诚大夫(但人家也是按规距办事,原则性特强)。有时没办法,焦急等待吴门神3点下班后混进去,也参观了几台手术。若干年后想来,也算是学习生活的趣闻轶事了。
专家门诊是必须去的地方,术后病人的疗效复查,外院转诊及少见病例,疾病不明的诊断性穿刺注射,封闭,理疗,支具辅助治疗等等。病例多样,治疗各异,有你想象不到的收获。有时下班了,若干朋友聚一聚,喝点啤酒,交流心得,谈点家乡风情与工作经历,苦与乐,尽在杯中。
三个月的学习时间很短暂,但很幸运的是赶上了一年一度的同仁足踝外科会议,并有机会与足踝大师Myerson跟台上三关节融合、与Thordarson教授上了一台双平面Chevron手术。彼感得意,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