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10日,时值第三十六届教师节,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骨质疏松学组秉承尊师重道的中华传统,不忘提高诊疗水准之初心,顺应当下互联网时代的特性,成功举办了第一期聚焦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线上研讨会议——“识微知远·助力抗疫--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骨质疏松学组线上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骨质疏松学组及首都医科医院主办,好医术网络直播平台协办。会议特邀首都医医院海涌教授担任本次会议主席,首都医医院唐海教授及首都医医院苏庆军副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席,首都医院鲁世保教授及首都医科医院张强教授担任副主席,携手众专家讲师通过理论授课、经典病例讨论、互动答疑,共同为参会学员们献上了一场学术交流饕餮盛宴。
本次大会主席团队
首先,由会议执行主席唐海教授主持开幕式,向各位参会学员们一一介绍了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及阵容庞大的讲师团队成员。
唐海教授
随后大会主席海涌教授致开幕辞,海教授再次感谢了各位讲师团队专家及参会同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环境下,奉献了宝贵的休息时间,通过线上研讨会的方式聚焦于骨质疏松领域进行高水准的学术交流与讨论,以进一步提高国内诊治水平,并期望参会同仁可以通过本次会议有所收获。
海涌教授
01
开幕致辞后,研讨会正式开启第一专题的授课讲解,由张强教授担任本专题的主持人。
第一位进行专题讲解的是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苏庆军副教授,讲解的课题为《可弯曲球囊在PKP治疗OVCFs中的临床研究》。苏庆军副教授指出:传统椎体强化术手术穿刺的方式包括单侧穿刺及双侧穿刺两种方式,单侧穿刺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及放射暴露少等优势,然而对于穿刺的角度及手术技巧要求较高,穿刺角度外展不足则可能导致骨水泥弥散不均匀,特别是对侧骨水泥弥散差,生物力学性能不对称。“可弯曲球囊”则可以在单侧穿刺后于椎体通过弯角改善穿刺角度,从而保障满意的骨水泥注入量及弥散效果,避免出现椎管内渗漏、术后效果不佳等严重并发症。
苏庆军副教授
目前首都医科医院骨科已经在海涌教授及苏庆军副教授的牵头下,于年10月注册并开启了可弯曲球囊的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苏庆军副教授也一并在本次专题报告中分享了可弯曲球囊的临床应用病例的满意的长期随访结果。
王立教授
第二位进行专题分享的医院王立教授,分享课题为《椎体成形的定向扩张和灌注技术》。王立教授以一例病例开始了本次授课,病例为一位多次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并接受多次椎体强化术的老年患者,由于初次骨水泥灌注量及分布不佳,出现了椎体强化术后同阶段再塌陷并且伴有明显的失稳,最终王立教授通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才彻底缓解了患者严重的腰背痛。
王立教授由此例病人引发反思:对这位患者而言,如果第一次椎体强化术可以进行更好的骨水泥填充及分布是否可以避免随后出现同阶段再塌陷呢?由此,王立教授依次介绍了椎体成形的新型手术器械及工具,包括:椎体内成型器、可弯曲球囊、定向注射骨水泥的推管等,从而达到定向扩张球囊及定向注射灌注骨水泥的目的。
张卫红教授
王立教授讲解结束后,紧接而来的便是激烈的讨论环节。医院张卫红教授及首都医科医院康南教授担任讨论嘉宾,与授课专家就如何更好地定向注射、可弯曲球囊适应症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康南教授
02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唐海教授宣布本次研讨会第二专题正式开始。
孟斌教授
首先由来自医院孟斌教授进行了题目为《骨刮匙器在椎体强化术中的应用》的专题授课。孟斌教授同样以病例开始了本次授课,此病例患者存在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同时合并有严重的椎体高度丢失及椎体内裂隙征,术前CT也证实了椎体内裂隙边缘存在,孟教授提出了椎体骨折不愈合的概念。
针对此病例,孟教授在手术开始前便通过体位复位恢复了部分椎体高度,成功建立工作通道后通过折弯克氏针处理骨折断端,从而为骨水泥提供更理想的接触界面,保证骨水泥与椎体进行更加坚固的锚定,预防术后出现骨水泥移位。经过此例患者后,孟教授应用骨刮匙器,对于这类椎体骨折迁延不愈合的病例,骨刮匙器可通过0°、30°、60°及90°的弯角处理骨折断端,保证骨水泥的灌注,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费琦教授
紧接而来的是来自首都医科医院费琦教授的精彩授课,本次费琦教授的授课题目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精准”PVP手术》。费琦教授表示:精准医疗为时下最为研究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而费琦教授将精准医疗的理念与椎体强化术相结合,并通过数字化骨科技术,提出了椎体强化术中“靶向穿刺”的手术理念。患者先于术前2天进行俯卧位CT,随后通过CT结果及手术测量软件对于椎体强化术的进针位置及角度进行全面的术前规划,并将体表标记物固定于患者背部手术区域附近。手术中,通过体表标记物与术中C型臂透视结果进行实时匹配,并最终确定穿刺的点。通过椎体强化术中“靶向穿刺”的手术理念,可大大降低手术中辐射暴露计量(16-18张术中摄像)及手术时间的同时提高穿刺的精准度,进一步提高椎体强化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文天林教授
第二专题授课结束后,接下来便是精彩的讨论环节。在本环节中,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文天林教授及首都医科医院孟祥龙教授担任讨论嘉宾,与授课专家就如何操作“靶向穿刺”、骨刮匙器坚固性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03
最后,大会执行主席唐海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
讨论嘉宾
首先,唐海教授感谢四位授课专家、主持人及讨论嘉宾的精彩课程内容。椎体强化术自发明以来迄今在临床应用已超过三十余年,众多学者认为椎体强化术虽然是“成熟”的技术,但该技术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及局限性,包括对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及适应症的选择等等,四位讲者基于椎体强化及时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了自主创新的精神,提出了各种新的诊疗理念并应用了新型手术器械及工具,为这项“成熟”的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及发展方向。
本次研讨会广邀全国各地在骨质疏松骨折领域造诣颇深的讲师团队,通过好医术直播平台线上实时为参会同道授业解惑,实时互动。
精彩的会议内容及互动形式吸引了大量脊柱外科同道前来学习、交流,会议累积观看量超过1万人次,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人,会议规模及线上流量令人惊叹,也反映出广大同道对于骨质疏松领域相关的新知识新理念求知若渴。
基于本次线上研讨会的成功召开,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骨质疏松学组及首都医科医院将不忘初心,再接再厉,继续以线上实时互动的形式举办聚焦于骨质疏松领域的研讨会,并将于一周后,年9月17日(周四)再次召开第二期“识微知远·助力抗疫,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骨质疏松研究学组线上学术研讨会”,欢迎广大同道参会交流及指正。未来,希望可以依托骨质疏松学组的丰富临床资源,共同推进国内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治的发展,共筑微创理念的新高度。
说明:本文作者张耀申老师,仅用于学习交流!
作者介绍:张耀申
首都医科医院
首都医科医院住院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师从著名脊柱外科医师海涌教授
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
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
参与编译书籍:《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十四版》、《BackPain》
研究方向:脊柱畸形疾病、脊柱微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