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导读
厉害了,学医的!
来源:南京医科大学;作者:南京医科大学宣传部
这些教科书级的手绘图谱,我们有多张
血管、神经、肌肉、皮肤……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最近,这批南医外科手术图谱被学校档案馆作为实物档案征集入馆。这批珍贵的手术图谱有多张,长则2米,短则1米,包含外科基本操作、专科手术步骤、局部解剖结构等等,内容翔实全面,自成体系。
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条件匮乏的时候,南医大的老一辈外科实验师如王思贻、徐志摩、李春华等人省吃俭用买纸买颜料,放弃平时休息时间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当时没有电脑,没有多媒体,每个教室都有图谱,每次上课拿出来演示,简单易懂,形象生动,堪称外科实验教学示教精品。
现在,这批图谱在档案馆接受了专业防霉防蛀处理,整理装盒,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工作人员还将它们全部扫描,建立了电子目录。
“看了我的画,他们就秒懂手术过程了。”
“对于和患者解释病情,确实画简图更有利于沟通,使患者更容易理解。”医院的80后骨科手外科主治医师杨蓊勃来学校给同学们讲了他的故事。
讲座伊始,杨蓊勃便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叠厚厚笔记本。这每一本中记录的都是自己一年中所做过的手术病历,那其中不只是文字描述,更有一幅幅手绘的精美“标本”。
手术前,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时,他会通过画图的方式,让患者和家属清晰地了解手术的整个过程,打消恐惧心理。
杨蓊勃说,现在医患纠纷很大程度上是因医患双方获知信息不对等引发的,他这样做,既让患者及家属秒懂整个手术过程,也能很好的保护自己。
“我觉得手术记录对外科医生来说是最重要的资料。”杨蓊勃说,“写手术记录是术后和自己的对话。图文并茂是对自己负责,给自己一个交代。但最终获益的还是患者。”
“画着画着,我觉得解剖也不是那么难。”
南医大康达学院的马珍妮最近上了“头条”。很多媒体都对她进行了报道,因为她手绘了一本“颜值”超高的解剖笔记。
马珍妮说:“我记忆力不是很好,便寻思着找点方法记忆。因为从小喜欢画画,加上大一那会还不是很忙,便开始将知识点都画下来。”
“画着画着,我觉得解剖也不是那么难,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而且每次上课的时候,再也不用手忙脚乱的从厚厚的书本上找老师提及的知识点,轻而易举就可以从自己的笔记上找到。”
“爷爷的医学笔记”
老校友冯新为向母校捐赠了一本有74年历史的解剖学笔记。笔记中的骨骼图谱线条流畅、黑白灰影调分明、拉丁文标注书写优美,俨然如一幅幅精美的素描作品。
“自绘图谱的学习方法,却是因为当时条件太艰苦。”冯老说,上解剖课时,常常是二十几个同学‘围观’一具大体。图书馆里仅有三本德文原版解剖书,没办法,大家轮流看。”
“骨骼非常复杂,沟、孔、隆起非常多,且都有名称。想要把解剖学学好,仅听教授们口述不行。要边看真骨头,边研究图,才能学会。”冯老说,比如颞骨,图上仅标注出来的拉丁文名称就不下10个。“除了骨骼,肌肉的学习也需要配合图谱。”
于是,冯新为就动起了脑筋,借了德文解剖书进行临摹。他说,将这本笔记赠给母校,更多的是一份感情的寄托。希望现在的学生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这样执着的态度。
在南京医科大学,会画画的师生还有很多。他们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业结合,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教学中的奇思妙想
追溯到40多年前,现已89岁高龄的我校国际教育学院首届督导专家、原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系教授郭仁强已经开始了他的“绘画”教学之路。
“为了备好课,我会去借最好的外文教材,比如组胚学,我就借了加拿大、美国、英国三地的教科书,看别人怎么写,同时做笔记、用画图的方式加深印象。我喜欢通过画图来学习和教学,画图讲究比例和特点,组胚学把图画好了,印象也就深刻了。”
图解外科是直观形象的科普手段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医生们也紧跟时代的脚步。南京医科大学级肝胆胰外科博士张彬,他在铅笔和水笔手绘的基础上自学Photoshop和Fireworks进行图片后期处理,就有了他自己微博定期发布的“医笔医画”板块,受到患者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张彬觉得画图和病人沟通会比较直观,手术记录等文字不易表达清楚的地方有时看图就一目了然。于是,张彬就反复尝试着把病灶解剖、手术操作步骤画下来和患者及其家属介绍。
从一开始单纯临摹解剖书、手术学图谱,转变为按着自己的理解与经验作画:胰十二指肠切除、胆石症、腹外疝、左右半结肠、LC术……随着作品的越来越多,画技的越来越精湛,张彬愈发觉得“图解”外科是一种很好的很直观形象的科普手段。
最后,怎么能少得了官微曾经报道过的雷子老师呢?↓↓↓
文字综合/孙一文束亦梅吴蕊含
摄影/陈思源
通讯员/黄华兴李茜倩刁芙蓉
编辑/蔡心轶
END
投稿吧投稿邮箱:
期待您的来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