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围手术期出现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大量失血,临床上通常使用氨甲环酸进行预防性处理。静脉注射的氨甲环酸被认为可能造成血栓栓塞等风险,故局部外用成为新的替代给药方式。但鉴于局部给药的低治疗浓度问题,学界对于局部外用氨甲环酸的疗效和安全性仍存争议。既往已有大量研究对此展开探讨,为进一步明确局部外用氨甲环酸的可行性,近期发表在《外科学年鉴》(AnnalsofSurgery)杂志上的一篇题为ProphylacticTopicalTranexamicAcidVersusPlaceboinSurgicalPatients的综述,对既往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与荟萃分析,回顾了手术患者预防性局部使用氨甲环酸的实践效果。
研究背景
接受大型手术的患者在术中、术后均易发生大量失血,危及生命。异体输血虽然是能够挽救大出血患者生命的紧急处理措施,但同样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事件,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病毒或细菌感染的传播等。以上所述的不良事件都可能延长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造成住院费用增加、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在最严重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围手术期出血已成为护理围手术期患者的所有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