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高值耗材
目录
骨科概念
1.1骨科高值耗材分类
1.2骨科各系列产品分类
市场现状
2.1国家政策分析
2.2价格政策分析
2.3市场前景分析
2.4资本市场分析
骨科高值耗材技术与工艺
3.1核心技术
3.2材料对比
企业上下游分析
4.1上游材料
4.2中游产品
4.3下游渠道资源
国内典型企业研究
5.1国内企业竞争格局
5.2国内典型企业分析
国外相关行业研究
6.1国外市场现状
6.2国外企业竞争格局
6.3国外典型企业分析
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7.1国内企业相较国外企业的不足之处
7.2国内企业的发展机遇
01
骨科概念
骨科主要是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的学科。
从治疗的角度划分,骨科医疗器械可以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足踝类。创伤类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基础的,其次有脊柱类、关节类。
医用骨科高值耗材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产品综合了医学、材料学、生物力学、测试分析学、表面技术、机械制造等多种学科及技术。产业专有技术积累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一般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迅速形成。其生产、加工工艺、原料等直接决定的产品的性能和使用体验,且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
02
市场现状
2.1产业政策分析
骨科高值耗材市场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在“健康中国”和“中国制造”的战略背景下,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扶持医疗器械尤其是耗材领域的发展;并对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开辟了绿色通道,旨在推动国产医疗器械的研发创新,推动进口替代,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在年8月,我国颁布的《“健康中国”战略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针对医用耗材等领域推出亿元的重大专项,每个耗材研发项目资助万元;年3月,国家发布了《关于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鼓励国内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发展以为人工关节和脊柱等为主的高端植入产业;同年7月,关于发展新一代的介入医疗器械被写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于整体骨科高值耗材来讲,自年始,在国家大力推行“健康中国”、“中国制造”的强国强医的政策背景下,国内市场得到进一步的扶持与激励,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2.2价格政策分析
耗材企业利润势必下降。有利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面临出局。近年,医用高值耗材领域的两票制试点、推行,医院全省集中采购,网上阳光支付,价格谈判等价格措施等开展将进一步压低虚高的耗材价格;早在年,国家就开始布局高值耗材的“两票制”,在今年3月,在《关于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成果持续深化医院综合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高值医用耗材购销“两票制”,耗材两票制将在全国推行;从年底到年7月,省市县各级政府均颁布了关于集中采购、联合招标采购高值医用耗材的工作规范和意见;在年9月,在《开展国家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谈判企业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将人工髋关节假体等4类高值耗材作为谈判试点产品,集中医院(医院)高值医用耗材市场份额,与生产企业进行谈判,形成统一采购价格。此番医用耗材销售和流通领域的改革,有利于促进大型商业公司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发展,而中小型企业则面临出局的危险。
2.3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加,医疗护理观念的转变以及医保的覆盖面的提升,我国对骨科医疗器械的需求将继续增加,是骨科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根据中国外科植入物专委会数据,到年,我国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人数将增至2.12亿,而老年骨折患者超过30%与骨质疏松相关。我国各种关节炎重症患者超万人,现有肢残患者约75万人。同时,每年新增骨损伤患者约万人,庞大的患者基数为骨科医疗器械市场的加速扩容带来机会。
2.4资本市场分析
国际巨头对于中国的这一市场机遇的触觉尤其敏锐。此前,全球最大私募股权投基金公司黑石集团就投资了专攻骨科植入耗材的欣荣医疗,金额超过1亿美元;全球医疗巨头美敦力也在年收购了低端骨科医疗器械研发商康辉医疗;史塞克也在年收购了创生控股。国内威高骨科%股权作价60.6亿拟借款恒基达鑫上市,同时拟募集资金12亿元用于骨科项目建设及支付中介机构费用,定增价10.09元/股。
03
骨科高值耗材技术与工艺
3.1核心技术
理想的骨科植入材料应当具备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同时,骨科植入材料需要有适宜的机械和理化性能,有足够的负载能力、耐磨损和耐腐蚀性。植入器械的负载能力及力学相容性主要与材料的总体性能和结构设计等因素有关。生物活性或相容性、耐磨损和耐腐蚀性则主要取决于材料的表面性能。
3.2材料对比
目前,常用的骨科植入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钻合金、钛合金、氧化铝、氧化锆、磷酸钙盐、高分子量聚乙烯和碳质材料等。
中国骨科植入物产品大多采用普通的超高聚乙烯、钛合金、钴铬合金、陶瓷等材料,尚未出现专注改进产品材料的趋势,而是依然停留于推广基础产品的阶段。相比而言,美国多家领先的骨科植入物公司都对产品材料进行自主研发,将专利材料应用于自己的产品中,以达到增加植入物表面耐磨损度、硬度,降低材料排异反应的效果,例如施乐辉(SmithNephew)的专利材料高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polyethylene),捷迈(ZimmerBiomet)的骨小梁金属,史塞克(Stryker)的氮化钛表面材料,DepuySynthes的MARATHON交联聚乙烯和ALTRX-A交联聚乙烯等等。
对于无骨水泥类的植入物产品,其表面结构对骨生长和植入物的长期稳定性有重大影响,表面微孔的的直径越大越有利于骨长入,美国产品的表面微孔直径能达到微米以上,而国内的企业大多停留在多微米。其中北京的爱康宜诚和德国的高分子材料公司合作开发产品,使其植入物产品的表面微孔直径达到了微米以上,大大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
04
企业上下游分析
4.1上游材料
骨科植入物主要原材料包括陶瓷、钛合金、锻造钛合金、铸造钴铬钼合金及医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虽然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基础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受专业技术壁垒、制备工艺经验积累不足、企业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限制,我们骨科高值耗材的材料的半壁江山仍由国外进口产品占据。
由于骨科高值耗材植入材料的性能优异程度直接影响着植入物的最终性能,同时由于国内外优质的植入级原材料供应商数量相对较少,经销商通常愿意与规模较大的医用高值耗材厂商合作。
在医用金属材料方面,目前国内较为知名的医用金属材料供应商有西安赛特思迈钛业有限公司、宝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金属所、宝鸡鑫诺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东莞市诺德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等,国际上较为知名的医用金属材料供应商有美国Carpenter公司、美国Allegheny公司等;在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方面,中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高端产品多数依赖进口,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主要由发达国家高度垄断,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由排名前30的公司占领,国外生物医用材料企业龙头以跨国企业为主,具有适应国际化的生产和销售形式,欧盟主要跨国公司以德国贝朗医疗(B.Braun)、德国拜耳公司(Bayer)等为代表;美国以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美敦力公司(Medtronic)、雅培公司(Abbott)、英斯特朗、Ceramtec、泰科纳(Ticona)、冶联科技集团、CRS、安捷伦科技等为代表。
4.2中游产品
我国骨科植入类医用耗材市场分为四大类,创伤类、脊柱类和关节类是最主要的骨科植入类耗材。与全球骨科植入类耗材市场上关节类产品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不同,我国骨科植入类医用耗材市场的最大类别是创伤类,其年的市场份额为31.12%。这一市场特征主要由我国骨科植入耗材市场尚未发展成熟造成。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国内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临床医生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我国脊柱类和关节类耗材产品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4.3下游渠道资源
医院入院人数和手术人次情况来看,-医院入院人数从40.05万人增加到.90万人,年复合增长率为16.84%,住院病人手术人次从23.76万人次增加到46.38万人次,年复合增长率为11.79%。骨科市场的需求端日益旺盛,将为整体行业的高速前进提供强大的驱动力。从流通口径测算,年我国高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在1,亿元左右。
在医院,脊柱类产品仍以进口品牌为主,医院医院,还是以国产品牌居多。
传统上,我国高值医用耗材的流通通过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各级经销商逐层开展。
近年来,业内也出现各类新型经营模式,旨在解决高值医用耗材传统流通方式上述弊端。例如,部分高值医用耗材生产厂商通过自营方式,直接向医疗终端进行销售。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生产厂商需在全国各地建立数量庞大的销售团队,成本高昂。也有部分厂商通过并购下游经销商的方式,快速构建销售渠道网络。此外,也有部分实力较强的经销商,以抱团或整合的方式形成区域龙头型分销企业,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医院进行销售,为医院提供高值医用耗材供应链管理服务。
05
国内典型企业研究
5.1国内企业竞争格局
与国外巨头垄断的骨科耗材市场相比,国内骨科耗材企业纷杂,小型企业较多,技术含量较低,不能形成有效规模。一些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即被大企业收购,但也有部分企业成功走向上市,并且营收不断增加。现阶段国内骨科耗材核心企业营收超过一亿元的企业包括威高、大博医疗、春立医疗、微创医疗、凯利泰等(康惠医疗年11月被美国美敦力公司以8.16亿美元收购)。
从整体趋势来看,创伤类已经基本完成国产化进程,脊柱和关节正在国产化进程中,国内企业拥有更广阔的渗透空间。国内龙头企业,有各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