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卫生健康事业在基层卫生、妇幼卫生、援非医疗、卫生创建、疾病预防、医院建设发展、智慧医疗等方面经历不断改革,取得很大的成就。回望过去,我们铭记无数为之奋斗,付出自己汗水和泪水的医生、护士;立足当下,我们将全面总结宝贵经验,顺应发展历程,推动各项改革创新;畅想将来,卫生健康系统万众一心,必将绘就更美好的明天。
今年是浙江援外医疗51周年。多年来,温州市高度重视援外工作,积极选派优秀医护人员赴非洲马里、中非、纳米比亚开展医疗援助活动。自年开始,我市先后派遣参加了19批次援外医疗队,共计75人。
援外医疗队秉承“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以顽强的意志、博大的情怀和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促进受援国人民的健康和推动两国之间的友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今年6月,温州援非医疗队再次组建出发,抵达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并将在那里工作一年半时间,继续提供医疗帮助。
今年6月20日,温州卫健系统欢送医疗队启程
人物:曾黎虹89岁
医院妇产科主任
援非时间:年~年
年临回国前,病人拥抱她:
我会永远记住你这位中国医生
年,温州派遣4名医生前往马里支援,曾黎虹就是其中一位。到了马里共和国,四名医生医院,曾黎虹被分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大、床位多,但是医疗设施和医生的技术仍然比较落后,无论是医疗诊断还是手术开展都有些难度,曾黎虹只能在有限条件下开展医疗服务工作。
“那边的妇科病很多,生孩子的也多,所以每天我们妇产科都很忙碌。”援非期间,曾黎虹每天的门诊病人最少也有60人左右,多的时候高达百余人。非洲人民都很喜欢找中国医生看病,甚至连总统夫人也找曾黎虹看病。“他们很文明,对中国医生非常友好、礼貌,总统夫人来了都安静地坐在那里排队等候,直到他人介绍我才知道她的身份。”
非洲女性骨盆入出口弯度大、产程长、难产率高等原因,生育后膀胱阴道漏和子宫下垂发病率高,因为技术的限制得不到有效治疗,曾黎虹在援非期间开展了膀胱阴道漏修补手术和子宫下垂悬吊手术。
虽然膀胱阴道漏修补手术当时在国内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国内发病率低,该手术经验不多,但曾黎虹在实践中摸索,成功治愈了一些病例。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30多岁的病人,曾经由苏联和法国医生治疗没有成功,却在她的治疗下成功了。援非期间,曾黎虹还开展了大量子宫下垂悬吊手术,她把女性体内脱出阴道口外的子宫回纳到盆腔、固定在腹壁上,消除了这些女性多年来的痛苦,病人们都感激得流泪,对她称赞有加。
为了表示对曾黎虹的感谢,很多病人给她送来各种礼物,有土金项链、活鸡等,曾黎虹都没有收。让她特别难忘的是,年临回国前,有位病人守在她的门口,等她出来拥抱了她,并把家里的“汤勺”拿来送给她,说:“以后您用这把勺子盛小米粥的时候,就会想到我们,希望你永远记得我们,我会永远记得你这位中国医生。”曾黎虹听了很感动,但是她仍旧没有收下这把汤勺:“他们那边物质太匮乏了,虽然在我们看来这礼物很小,但对她们来说,已经是把最好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送给我了。无论从纪律还是私人感情上,我都不能收。”
人物:叶澄宇68岁
原温医附一院骨科主任(原温医附二院派出)
援非时间:年~年
“援非”经历深有感触
他发自内心祝愿祖国越来越强大
年,叶澄宇随中国医疗队赴马里共和国“援非”,在巴马科医院骨科工作。当地创伤病人多,艾滋病发病率很高,一些艾滋病人也常并发骨科疾病,骨科门诊量一上午就达五六十人。当时马里没有艾滋病专科,中国医生对这类病人也要进行诊治、手术,虽然很可怕,但中国医疗队也从不推卸。在援非两年期间里,中国医疗队不但要面对工作、生活上的压力,还要面对疾病的侵害,中国医生吃药防治也避免不了发病。“那边还经常发生政变,枪伤病人也很多。”
叶澄宇工作照登上非洲《医学与健康》杂志
因为中国援外医生对很多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非常热情地为非洲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再加上中国医生看病都一视同仁,而且抢救和治愈了不少危重病例,所以非洲人民更喜欢找中国医生看病。他们对中国医生非常尊重,只要医生没有叫到号,他们就在门口静静等候,从不插队,士兵看病前都会给医生先行军礼以示敬意。在“援非”期间,叶澄宇开展的肢体畸形矫正术还因疗效好被口口相传。非洲《医学与健康》杂志的记者过来了解中国医生的工作情况,现场拍了张叶澄宇的工作照片并刊登在该杂志年11月第61期封面,还特意送了一本给叶澄宇留作纪念,叶澄宇到现在还珍藏着。
提及“援非”工作的感受时,叶澄宇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在国外亲身经历过,才真切体会祖国强大的重要性。我们在非洲的一举一动都和祖国息息相关,在非洲工作两年,我发自内心祝愿祖国越来越强大。”
人物:胡臻56岁
温州医科大学期刊社社长原附二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院派出)
援非时间:年~年
从遭受质疑到获得认可
中医针灸治疗风靡纳米比亚
年,我国第一次向非洲派出一支以中医为主体的医疗队,胡臻作为队长,随援非医疗队共赴纳米比亚工作。刚医院安排中医诊室与理疗科共用一个候诊室,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医院提出申请,单独开设了一个多平方米的中医诊疗区。
过不多久,有人在温得和克广播电台上投诉中国医疗队,原来投诉者来中医诊室观察了2天,见中国医生每次给病人治疗时,用的针都没有带针筒和药物,他感到非常疑惑,不用药怎么能治病呢?他认为中国医生在欺骗患者。这让胡臻意识到开展中医宣传非常重要,他的想法与戴维德院长不谋而合。
为了把课讲好,中国医疗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驻纳米比亚大使安永玉特意安排自己的司机帮忙播放中医针灸的科教片,戴维德院长召集了许多医生和听众。面对各种提问,胡臻沉着冷静地一一解答,他面带微笑地说:“中医在中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不仅深受亚洲人民的喜爱,同样也越来越备受美洲、欧洲和非洲各国人民青睐。作为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支纳米比亚医疗队,我们希望能通过更多的交流,增进了解与友谊,共同为治病救人做出贡献……”中医治疗随着宣传在纳米比亚迅速风靡开来,特别是很多患者经过中医治疗得到康复,来中医科就诊的病人就越来越多,许多白人患者也慕名而来,经常有当地医生把患者转诊到中国医疗队治疗。
有一天,医院病房收进了一位糖尿病患者伴有严重的下肢感染,外科医生考虑手术截肢治疗,可患者不同意,就请中医医疗队结合治疗。给病人针灸治疗了二十来天,患者的感染得到了控制,这个病案让医生和患者欢欣鼓舞。年5月16日~22日,中国医疗队还登上了纳米比亚重要报纸——《新世纪周刊》的健康版,题目是《中国传统医学征服病人——针灸风靡纳米比亚》。
胡臻赠书给努乔马先生
援非期间,胡臻还应邀到纳米比亚为开国元勋努乔马及其夫人和97岁高龄的妈妈看病。年结束“援非”工作回国前,努乔马先生对他说:“我会到中国,有机会我们还会见面的。”年11月,86岁高龄的努乔马先生在访问中国时百忙之中约见胡臻,他们在南京紫金山庄再度欢聚。年1月,胡臻在纳米比亚恩吞塔图拉斯特农场再度拜访努乔马先生时,努乔马先生热情地拥抱他:“中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然疗法,我们非常喜欢,两国的医学合作非常有意义。”
人物:项爱莲59岁
医院临床检验技师
援非时间:年~年
在硝烟弥漫中坚守“阵地”
他们不只是医生,更是战士
年7月28日,项爱莲跟随援非医疗队抵达中非共医院工作。当地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疾病盛行,项爱莲紧张地开展检验检疫工作,也曾三次不小心传染上疟疾。
同年10月25日下午两点半,正在午休的中国医生被一阵“鞭炮声”吵醒,原来中非共和国发生政变,外面开始打仗了。医院上方盘旋,屋外硝烟弥漫,子弹打到院子里还冒着烟……当时的害怕难以形容。晚上队长指挥大家将床垫拉下来顶住墙壁睡觉,嘱咐女医生双人结伴行动,不要发出任何声响和光亮。因为外面传来的都是坏消息,医疗队决定,万一叛军破门而入,先让女医生躲到屋顶上。大家把电脑装在塑料袋子里,埋在菜园的泥土中,把随身带的钱也装在医用手套里藏在泥土、窨井盖下,或塞在竹制蚊帐支架里。
水电中断,通讯中断,道路被封锁,无法跟大使馆取得联系,医疗队着急。最后队长决定给大使馆写信叫当地助手送去。大使馆很快回复:祖国始终关心和惦记着你们的安危。
夜晚院内黑灯瞎火,每个医生手里都攥着一包火柴和半支蜡烛,大家都偷偷给家人写信,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项爱莲也躲到卫生间,点上蜡烛给爱人写信,她写道:如果我出什么意外,你不要抱怨任何人,这项工作是我自愿的,就算遭遇意外也是为国奉献,是光荣的。那段时间,大家都把身份证、暂住证放在双肩包里24小时背在身上随时待命。
其他国家的大使馆和医疗队都撤回去了,但是中国大使馆指示医疗队坚守阵地。通上电话后,当时的外交部领导对医疗队说:现在你们不仅仅是医生,更是战士!
考虑到实际情况,最后大使馆决定让8名男医生留守阵地,在炮火间歇时派车接走8名女医生到大使馆。项爱莲还非常清晰地记得,当时接她们的车上披着五星红旗,由士兵护驾闯出层层路卡,平安送达中国大使馆。使馆领导出来迎接说:你们平安到家了。当时大家都热泪盈眶,拉着国旗拍了一张照。
“电影《战狼2》上映的时候,当年一起援非的医生都去看了,大家都看哭了,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跟电影里非常相似。”离开非洲前,中非共和国为项爱莲所在的第十批医疗队的16位医生颁发了国家骑士勋章,这支医疗队回国后也受到了外交部和原卫生部的高度表扬。
人物:蔡敏58岁
医院大外科副主任
援非时间:年~年
人物:贾珠银44岁
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援非时间:年~年
专科医生变全科医生
深受非洲人民尊重与爱戴
年7月23日,9名温州医生千里迢迢来到了贫瘠而动荡的西医院,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医院主任医师蔡敏和医院主任医师贾珠银就是这支援非医疗队伍的成员。
在西非,各种困难接踵而来,环境比想象的还要恶劣。因为语言不通,刚开始很多非洲人民不信任中国医生,经常一个上午只有一两个病人来看病;当地肺结核、疟疾、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非常多,医生给病人治疗的时候被传染的风险很高;通讯不便,没有任何娱乐项目,医疗队的生活枯燥无比……很多年轻医生刚开始心理压力很大。
作为队长的蔡敏因为军人出身,比其他医生更快地适应了当时的环境。他除了给病人看病治疗外,还协调队里的各种工作。胸外科专业的他也参与其他领域的医疗治疗工作,协助完成妇产科、泌尿科、骨科相关工作。
初到马里的一天夜里,妇产科接诊了一位产后大出血的病人,抢救3个多小时,马方医生及家属准备放弃。但蔡敏和医疗队的妇产科、麻醉科医生密切配合,继续抢救产妇,经过一个通宵努力,终于挽回了病人的生命,让产妇家属非常感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医疗工作,贾珠银积极学习当地语言——邦巴拉语。能够流利地和当地人沟通,越来越多当地人喜欢找他看病了,每天上午都能有三四十个病人。在那里,他变成了全科医生,除了看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衰等自己专业范围的疾病外,也看其他疾病。援非任务即将结束,很多当地人知道贾珠银马上要回国了都很伤心,几位三四百公里外的病人跑到院长那里问能不能留下这个中国医生。贾珠银宽慰他们:“我们回去了,还有下一批中国医生过来,你们有需要可以通过本地医生发邮箱给我。”
援非工作让蔡敏印象最深的是非洲人民对中国医生的尊重和爱戴。他非常清楚地记得有一位孕妇生产的时候宫颈撕裂没能救回来,当时所有的医生都非常难过,家属不仅没有责怪医生,反而上前安慰医生:“不要难过,你们已经尽力了,这只是个意外!”让当场的中国医生深受安慰。
援非任务结束后,蔡敏和贾珠银医生都被马里共和国授予雄狮勋章。年12月,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举办浙江援外医疗50周年纪念活动,贾珠银和蔡敏被评为“全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
人物:孙莉41岁
医院白内障专科副主任医师
援非时间:年~年
一个人包揽眼科所有工作
帮助近名非洲病人恢复光明
年12月29日,孙莉随中国医疗队来到了非洲,成为中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
刚到非洲,医院因受到战乱的影响破旧不堪,孙莉和医疗队的同事面临停水、停电、医疗器械和药品缺乏、驻地刚刚战后重建味道刺鼻等困难。更令她吃惊的是,当地的眼科实力比较薄弱,医院作医院,既没有开设眼科,也没有眼科医生。
作为医疗队里仅有的一名眼科医生,孙莉一个人既要当护士,又要当医生,包揽眼科查视力、做A超、冲洗眼睛等所有的工作。在国内,眼科很多工作是护士或辅助科室做的,每台手术也都配有助手,而援非期间开展的眼科手术,要完全依靠孙莉个人独立完成。
孙莉与非洲白内障患者
非洲白内障患者非常多,当地居民得知会有中国的一名眼科女医生过来,都很期待。医院,孙莉就马不停蹄地开展了白内障的咨询和宣教工作。等国内的药品和器械运到之后,她就积极开展手术,先后帮助位非洲病人恢复光明。淳朴的非洲人民很喜欢这位中国女医生,复明的病人将好消息奔走相告,不断介绍新病人找孙莉看病。
今年6月,孙莉结束援非任务回国,很多还在排队的病人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非常不舍和担忧,纷纷要求她不要走。孙莉告诉他们,下一批中国援非医疗队很快就要到达,她的同事宫贤惠医生将会继续为他们诊治。
来源:温州晚报记者陈琼通讯员王晓云,健康温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