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发明的骨科大夫
刘亚军,男,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骨科冲击波治疗中心兼职副主任,北京大学副教授,医学博士,英国爱丁堡皇家骨科学院院士(FRCS)及香港骨科学院院士(FHKCOS)。国际脊柱创新学会培训教官。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年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年12月荣获卫生系统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承担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新星计划项目一项(《脊柱外科主动红外线导航系统立体定位精度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项目一项(《术中即时三维导航与X线透视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科研成果《复合振动的超声骨骼手术仪》获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计算机导航系统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研究》获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基于影像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建立》获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也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脊柱外科导航技术临床规范的制定》获“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惠民型科技成果奖”。《一种外科手术计算机导航系统精度判断仪》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本期《人才故事》讲述刘亚军医院骨科机器人,以及开创冲击波治疗新方式、救治断骨小女孩的故事。
印象深刻的病例
年,6岁的焦婵出了一次车祸,造成右腿骨折。虽然及时进行了清创处理,经历了三次手术,但骨头始终不愈合。这就意味着她没法站起来,只能坐在轮椅上,看着别的孩子玩耍。小焦婵的母亲非常焦急。带医院,决定再做一次尝试。
她本身是有一些特殊的病的,所以她的骨骼的发育有些问题。但是现在对这个孩子来说,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走不了路。该上学了,却天天要坐一个轮椅,这其实是非常让人心痛的。当时已经做了三次手术了,每做一次手术,就会对伤口是一次剥离,可能不愈合的风险就更大。
如果不做手术,还有别的方法吗?刘亚军想到了冲击波治疗,这是用一种机械波做物理治疗,由于没有手术的伤害,他觉得可以试一试。
大家都知道做碎石,就用原来用来打泌尿性结石的冲击波的仪器,它有一种隔山打牛的功夫,它跟人皮肤接触之后,在密度变换的时候,会释放出能量来,所以它能透过皮肤打到骨骼上,通过对局部的刺激,促进这个孩子自身的修复能力,让骨头自己去长。如果它自己能长,就不需要再次手术了。
敢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刘亚军不只是一名医生,他也是一名在医学科技发明一线的医学科学家。对于他来说,也许最幸运的转折点就是遇上了导师田伟,因为这给了他一个新的视野去思考一个医生所能做到的事,而这又是以研究导航机器人的基础工作开始的。年刘亚军医生开始了手术导航的实验。
导航技术说白了很简单,就跟我们说的这个GPS这个汽车导航一样。手术也是一样的。过去做脊柱上的手术,只能切开脊柱后方,但前面的结构就看不到。手术有一定的风险。
因为当时条件也不好,医院的停尸房的旁边,有一个实验台,每天晚上我基本上就在那个小台子上做实验。有时候半夜里锁门了,我就从窗户里边跳出来。跳出来之前我都要先看看周围有没有人,不是我害怕,我怕吓到别人,怎么停尸房里跳出来一个人。但是提高也很快,我当时做了40例解剖标本的实验,基本上把不同模式的导航的规律,做了很有益的摸索。
如果能实现导航,就相当于给医生戴上了可以透视脊柱内部结构的眼镜,降低手术风险。为了引入导航,导师田伟把一些基础研究工作,交给当时还是研究生的刘亚军来做。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骨科医生们终于可以利用导航做手术了。但在实际手术中,刘亚军又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导航技术还不是特别“聪明”,一旦摄像头不在某一个位置的时候,导航就不准。如何提高导航技术的精确性,刘亚军又动起了脑筋。
因为导航不准了,那这个手术自然就不准了,这是最要命的。要想弄明白这个原理,你就得请教这些工程师,去找大学的老师问。经过交流,工程师们也理解了临床上的想法和要求,这样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把劲儿往一块儿使。
我们其实国际交流很多,也经常接待一些国外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我们很自豪的事情,我们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也有很好的科学研究。但是你去我们手术室看看,我们几乎绝大多数的器械都是进口的,都是国外的很有名的品牌,但哪个是国产的?真是数不出来。我们内心深处,总是有这种爱国主义情操,我们也希望我们不是只是一个技术的使用者,而是一个原创者,我们也希望有一天用上我们自己的C型臂、我们自己的医疗器械,我们大夫在做,那是什么感觉呀?我们自己国家造的!
由于已经有了很好的研发基础,这个会导航的手术机器人,很快就被发明出来了,不仅克服了手术大夫的视野和操作的局限性,而且出血少,易恢复。很多病人在手术后第二天,就可以站起来了。它还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骨科手术的最高科技之一,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等重大展会上出了名。
刘亚军作为最早使用这种机器人做手术的大夫之一,他常常会听到一些羡慕的话语,但作为一名研发人员,他却总在想着,怎么继续改进手术机器人。
研发手术机器人的经历,让刘亚军在临床医生跨界去做医学发明这条路上,越走越有兴趣。年,医院打算发展一种非手术治疗骨科疾病的方法,刘亚军成为了负责人之一,他们要把冲击波治疗引入骨科。
因为冲击波它最有意思的地方,它对两类我们骨科医生原来比较头疼的或者不太爱治的病,有帮助。比如股骨头坏死,或者肩周炎、网球肘、跟痛症,这都几乎每家每个老年人都可能会得的。如果有一个方法能让他减少痛苦,这人整个的生活质量是提高的。
让刘亚军最意想不到的是,冲击波在帮助骨头愈合上,竟然也有效果。节目开头的小焦婵就是这样的一个小病人,三次治疗之后,她竟发现自己的骨头长上了。
这个孩子其实还挺可爱的,很聪明的一个孩子,这么多年的看病,她自己也会看片子了。当初片子洗出来,这个孩子坐在轮椅上一看,长上了。她跟她妈说,妈你看我长上了,娘俩在那儿就抱头哭,两年了这种折磨,这个家庭的这种负担,也是非常让人这个受不了的一个事情,又是那么小的孩子,她又有很多的渴望,希望能像正常孩子一样。
玩儿是不可以,不过医生让我走路,慢慢的走路。
人家说当医生不好,那么累,还有什么被砍呀被杀呀什么的。我说这都是暂时的,医生本身是一个很单纯的事业嘛,它不需要跟人勾心斗角,我就想把你病治好,你来找我你相信我,我们一块儿把这个病治好。就是这么简单,是一个很快乐的事情。
有些东西我们会查书查文献看,原来这有一个新的方法。没有的话,我想我亲自可以做这个事情,那你这种感觉又不一样了。所以说,当你做的研究你又反过来用到病人身上的时候,那种快乐,我觉得真的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所以说有人问我,你说你下辈子当不当医生?包括你让不人你家孩子还当医生?我说如果让我选,我还是希望他当医生。这个职业其实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职业,而且也应该是一个很快乐的职业。
每周三14:22,BTV新闻频道《人才》栏目
获取人才最新资讯了解人才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