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装备》拍摄之旅第十一站北京天智航
年11月18日,我们来到北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在深秋最柔美的晨光下,我们开始了纪录片《超级装备》对天智航的拍摄。此次拍摄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天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
天玑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由天智航与北航、清华、医院、医院共同研发的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
捕捉漂浮
研发总监徐进带领摄制组进入手术模拟室,淡蓝色的光线和简洁的白色墙壁充满未来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太空舱。在徐进的亲自操作下,天玑的手(机械臂)、眼(光学跟踪相机)、脑(GPS导航系统)三者协同合作的模拟手术开始了。
C型臂对患者的模型实行三维影像扫描,图像被同步传输到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徐进在导航系统屏幕上设计好钉道,天玑的机械臂将手术工具精确定位到手术位置,套筒指向目的钉道的进钉点。在徐进有条不紊的指令下,导针沿着套筒插入模型身体内部,空心螺钉随之套进导针,固定后,拔出导针。
当谈到天玑参与骨科手术所独具的优势时,徐进说,“我们的误差范围只有一毫米,就是笔尖点到纸上那一点空间。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工作如同在黑匣子里找一个漂浮的点,人的呼吸起伏,医生的手部颤抖,都会影响到手术的精准度,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患者的生命危险。”
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把原本依赖于人的直觉和经验的手术,变成了通过精准科学手段来完成,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度和安全性。
低调员工
11月19日,《超级装备》的拍摄正在持续有序地进行中。谁也没有注意,一名衣着朴素的员工在一旁默默观望多时。直到进入采访环节,我们才知,这位“员工”是天智航的董事长张送根。
行事低调,不善辞令,但对于骨科手术机器人,张董却独具慧眼。早在十年前,他就抱定智能机器人将给医学界带来革命性变革的信念,投身于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十年后,天玑终于诞生。
张送根认为,除了病患者,年轻医生也是天玑的受益者。“有了骨科手术机器人,年轻医生可以大大缩短学习曲线,获得快速成长,因为他需要做的是手术方案的规划,而具体的手术执行,可以交给机器人助手去完成,这就使得手术安全性有了极大的保障。”
在谈到中国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时,他说,“优质的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发达城市,偏远地区很难及时获得优质资源。而有了骨科手术机器人,医院的优秀外科医生进行远程规划,医院的机器人去执行,就能实现高质量的手术,可以有效缓解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妙手回春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亲眼验证奇迹,《超级装备》医院,进行实地拍摄。
第一次是11月20日,上午,医院。
手术室,主刀医师袁宁带领超级助手天玑正进行一场骨科手术。术前准备就绪后,天玑根据预先制定的手术方案,对患者实施手术。四十分钟后,手术成功了,而患者身上仅仅留下一道五公分的小创口,且出血少,缝合快。至于手术过程有多么神奇,请允许我卖个关子,待到《超级装备》播出时,再一饱眼福吧。
第二次是11月21日,医院,摄制组见到了前来复查的郝继莲。谁知,话没说几句,郝继莲就热泪盈眶了。
原来,备受病痛折磨的郝继莲,在医院接受了由天玑辅助的骨盆手术。她做梦也没有想到,术后仅仅三天,她就可以下地,可以活动身体,没几天就能干活了。因为不敢相信自己手术后几天就能下地的奇迹,郝继莲留流下了激动的泪。
第一次见到病人如此真挚的告白,天玑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对此,济南三院的刘士懂院长告诉我们,“骨科创伤非常复杂,每个病人的创伤程度和复杂程度都不一样。作为医生,我们的手和眼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深部骨骼组织,有时真会感到束手无策。但是骨科机器人却能够帮助我们,去完成一些复杂的高难度的骨科手术。”
而创伤骨外二科的刘华水主任对天玑的喜爱,更是溢于言表。他说:“骨科手术机器人参与的手术具有微创、精准、恢复快等优点,最终受益的是病人。尤其是骨盆手术,其优势更为明显。”
医生,是人类向死神宣战的战士,这是一场漫长而伟大的战役。而科技的发展,将为医生提供强有力的武器,以更好地完成使命。天玑,就是辅助医生战胜死神的超级利器!
大型纪录片《超级装备》聚焦中国的顶级装备,记录史诗般的装备智造过程,展现人与机器的智慧碰撞,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创新、创造能力。该纪录片由央视纪录频道投资拍摄,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力协助。在工信部苗圩部长、辛国斌副部长的高度重视以及办公厅、装备工业司的协调组织下,摄制团队于年5月起程采访之旅,于10月进入紧张的拍摄阶段,深入38个城市和地区,行程达两万多公里。预计,该纪录片将于年上半年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魏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