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不该逝去的医者生命健康,才是行医的本钱

8月16日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所长程英武教授在门诊工作时突发急病,经抢救无效于12时30分因病去世,年仅49岁。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英武的学生和同事朱清广8月17日向记者介绍了事发当天的情况。因为推拿研究所正好设置医院内,16日上午是程英武教授的门诊时间,8点前他们曾有过短暂的交流:“当时我看他很疲惫,问了才知道他前两天出差去外地讲课,周一身体不舒服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他还坚持要看门诊,说‘不能随便停诊,会让患者白等’。”当时,朱清广的门诊室正好在程医生隔壁。“等到10点50分,突然听到隔壁有学生们喊‘程所长晕倒了’,我马上赶到,看到他已经躺在诊疗床上,全身冷汗,神志淡漠,呼吸浅弱。这时,急诊科医生和护士也已赶到,初步怀疑是‘心源性猝死’,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开通静脉等急救,边急救边将他转运至抢救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持续心外按压,静脉用药。”据院方多名医务人员透露,当时,心内科、五官科、麻醉科主任迅速赶到加入抢救,全力以赴,然而心电监护依然无情地显示“一直线”,中午12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去世。朱清广告诉记者,程英武教授平时并没有疾病史,血压偶尔偏高,患有颈椎疾病,因为长时间坐诊时常头晕。他平时喜欢打太极,最近因为专注于学术研究,打太极的时间越来越少。作为一名推拿研究人员,程英武教授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把科学研究成果用于临床,因此他担任推拿研究所所长以来仍然坚持坐诊,医院出诊2个半天。“一般他半天门诊4个小时可以看16-17个患者,其间还要帮患者推拿,经常看不完,等到11点半以后还在看,但他从来不抱怨,对待每一个患者都很仔细。”朱清广表示,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程英武在看诊时还会讲解推拿技巧给学生听,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常常是逐字逐句,“有时候一段文字一句话地批注,比学生写得还多。”近年来,医生猝死事件频发,以下为近两年不完全统计:年1月11日,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鲁凯伍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离世,47岁。年3月2日,西安医院精神科闫润栀医生猝死,28岁。年3月4日凌晨,浙医院一名女医生猝死,26岁。年3月20日,医院的黄胜平教授因患肿瘤去世,52岁。年4月1日,医院一名女医师突发疾病,不幸逝世,32岁。年6月29日,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因心脏破裂猝死,43岁。年7月8日,医院青年医生宋韩明在凌晨值班时去世,32岁。年8月1日,医院骨科医生聂海洋脑干出血离世,45岁。年8月16日,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永刚教授因心脏病猝死,51岁。年10月5日,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方利华突发脑部疾病离世,48岁。年11月30日,山东泰山医学院骨科副主任蔡国栋猝死于手术台旁,42岁。年12月3日,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李迺昕因突发心脏病猝死,45岁。年1月2日,辽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王哲慧突发心源性猝死,45岁。年3月1日,医院肝胆外科医生石鹏晕倒在工作岗位,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去世,32岁。年3月30日,江苏扬州市宝应县西安丰镇中心卫生院医生梁星涛,因急性心梗离世,55岁。年4月21日,医院骨科医生杜勇,为患者完成髋关节复位手术后,发生心源性猝死,35岁。年5月15日,医院医生邓荣文,打篮球时突然晕厥,经抢救无效离世,25岁。年5月31日,医院烧伤科进修医生宋巍突发脑干出血离世,34岁。年6月29日,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金丹教授在宿舍猝死,45岁。可以看出,我国医生的猝死情况并不少见,根据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与年相比,全国心血管病患者又增万人,估计我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对这一数字绝大多数的人已经麻木,不就是说得心脏病的人多吗,这个大家都知道。但还有一组数据就有点意思了,医生的健康反而不如老百姓,数据显示,现在有1/4的医师患有心血管疾病,医生的患病比率比1/5的全国总人群患病比率还要高25%;1/2的医生患有高血压,40岁以上男性医师患病率是普通群体的2倍。医师队伍中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脂肪肝等发病率逐年增高,体检中发现的恶性肿瘤数量也在逐步上升。除了健康状况,医生的过度劳累也成为猝死的重要原因。版《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指出,52.72%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40-60小时,32.69%的医师在60小时以上,远远超过劳动法规定的“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医院医师中,90%以上的医生表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26%的人工作时间为10~12小时,13.5%的人每天超过12个小时都在工作;八成医生没有双休日的概念,一周7天里,53%的医生需要工作6天,29%的医生需要7天连续工作,全周无休。在他们写下的留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就是“累”。一名曾在急诊一线工作5年的医生感叹道:“至今只要听到某种电话铃声,我仍然倍感紧张。”

医务工作者过劳过累,看似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捉襟见肘的症结,长远而言,这种饮鸩止渴的职业生态,不仅戕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公共利益的巨大损失。道理很简单,在多重压力下,医生的职业生存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满意度,甚至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一个本可以服务患者数十年的优秀医生,却在数年后的高强度工作中倒在手术台边,究竟得失几何?

医联:一个有态度,更有温度的医生实名学术社交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加入医联。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yuanz.com/wcgk/7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