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镜中心顺利完成胃底间质瘤挖除并全层切开术,该手术是消化内镜难度系数最高的四级手术,这也标志着我院在治疗胃肠道粘膜下肿瘤手术技术达到国内消化内镜手术的先进水平。
近七旬患者杨女士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胀痛,进食后不适感加重,伴有反酸,无嗳气、恶心、呕吐,无腹泻等症状。于年9月21日在某卫生院就诊后进行了胃镜检查,杨女士为寻求更全面的诊疗方案10月30日医院就诊并入住胃肠外科。
(箭头所标识部位为:胃底后壁间质瘤)
患者杨女士经超声内镜及CT检查考虑胃底后壁间质瘤,胃底正常厚度约为2-3mm,该间质瘤直径近20mm,占据胃壁全层,有进一步长大及恶化倾向,需要尽早手术摘除。此手术需要将胃壁全层切开,形成穿孔,而间质瘤有一定恶性程度,手术不能将其切破,也不能有残留,否则容易导致种植和复发。所以手术中既要保证完整的将瘤体取出,也要减少创面和穿孔面积,可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的高难度手术。
胃肠外科和内镜中心的专家们立即成立会诊专家小组进行周密的讨论,鉴于间质瘤位于后壁,空间狭小,腹腔镜难以施展技术优势,首选内镜下行胃底间质瘤挖除并全层切开术,该手术是消化内镜难度系数最高的四级手术,需要倒镜顺镜结合、掌握重力位牵引、对操作者内镜操控能力要求极高。
(上图为已完整切除的胃底后壁间质瘤)
如果说外科手术好比大刀阔斧,轰轰烈烈,内镜手术则是早诊早治,更加微创化、精细化,更少痛苦,更少费用,更多保全器官和功能,犹如灯下绣花,手术同样暗藏很大风险,需要医疗团队具备过硬实力的同时更要求胆大心细的心态。该手术最终决定由内镜中心主任李兴鸿主刀,护士长李依倪配合,主治医师雷铭、主管护师夏姣协助,主治麻醉师彭远斌负责麻醉,于11月2日下午15:20开始手术,逐步进行切除范围标记、预切开、肌层剥离、止血、瘤体离断回收、创面及穿孔处结扎环加钛夹减张缝合、胃肠减压管置入等一系列操作,手术中出血仅2ml,组织损伤极小,剥离范围直径20mm,穿孔直径范围仅8mm。在整个医护团队的努力下历经80分钟顺利完成了手术,且手术中采用了针型注水刀,肌层切开不按常规换IT型刀,为患者节约了近2千元的耗材费。术后病理提示恶性程度高,幸好患者同意手术,做到了早诊早治。
(术后李主任查看患者恢复情况)
此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非常高,手术医生需要具有高超娴熟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解剖知识,并能够熟练完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尤其是具备修补技术。据考证,目前能独医院较少。该手术的顺利完成代医院内镜中心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技术已达到国内消化内镜手术的先进水平。
手术等级划分
1.一级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的普通常见小手术
2.二级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手术技术难度不大的各种中等手术
3.三级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有一定难度的各种重大手术
4.四级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的各种手术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帮助切除累及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浅表的瘤变,同时保留完整的固有肌层,以维持肠壁的完整性。但是,某些肿瘤性病变,包括累及固有肌层的病变,无法通过这些技术得到充分和/或安全地治疗。随着可靠的内镜闭合技术和工具的发展,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逐渐成为这些挑战性病变的治疗选择。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
在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目的是剥离粘膜下层后充分暴露固有肌层的瘤体,证实肿瘤源于固有肌层,同时使内镜下容易钝性分离瘤体且降低穿孔的比例,故我们也可以认为ESE是在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另外命名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医院内镜中心将该技术应用于胃和大肠的SMT。
医院内镜中心可开展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E(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FR(内镜下全层切除术)、STER(内镜下隧道切除术)等“5E”系列技术,这些新技术全链条式精准治疗消化道早癌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