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五短”的紧急集合哨声响彻群山环绕的新兵训练营,入伍仅30来天的高培君作为班长,带领战友摸黑穿过荆棘密布的山间小道,顺利完成了夜间紧急集合拉练任务。回到宿舍后,大家才发现每个人的手上,都留下了不少荆棘刺儿。细心的高培君帮战友们挑净手上的刺儿,战友深受感动:“班长这么有耐心,如果学医,一定是个深受欢迎的好大夫!”
高培军压根儿没想到,这句玩笑之语,竟真的“一语成谶”,让他的人生之舟离开他预计的航路,驶向了另一片天地……
服从是军人的天职
高培君本来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司机,能够驾驶威风凛凛的军车,奔驰在万里边防线上。可他连汽车方向盘还没有摸到,就被团卫生科科长叫走了,成了佩戴着红十字袖标的卫生员培训班上的一分子。高培君想不通,卫生科长却和蔼地笑:“看你文化程度高,悟性好,有耐心,能吃苦,才众里寻你,把你挑选到最需要也是最适合的位置。”
年仅17岁、参军不过百日的高培君并不能完全理解,但他暗暗告诉自己:服从是军人的天职!“现在想来,真应好好感谢卫生科长!”高培君感慨地说,“花甲之年,仍能用自己的双手和知识,为大家解除病痛,这是多么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啊!”
当初,高培君刚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回到部队,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番时,他所在的部队却被列入了裁撤名单。高培君含泪脱下穿了10年的军装,来到当时远离济南市区、不少人称之“宁要东边一张床,不要西边一栋房”的济医院。虽然预想了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但现状还是远远超出了高培君的想象:小院里砖头裸露的几排平房,简陋、拥挤的医生办公室,晃悠悠的长凳,都给人一种时光倒流之感。
转业前的高培君
高培君努力让自己“心态归零,满腔热情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和角色中”,哪怕是整理办公桌,他也如在部队迎接内务检查一样,让“桌面洁净如镜,资料整齐如琴键”。带教他的老师,无论年长年轻,他都恭恭敬敬、目不转睛地跟着他们学,晚上回到家,再把白天学到的在脑海中放电影一样仔仔细细从头过一遍,假设自己就是接诊医生,如何接收病人,建立病案,给病人查体需要做哪些检查,手术一步步是怎么开展的等等,想不通想不明白的地方,立即查阅书籍资料,直到弄通弄懂为止,有时不知不觉就忙到深夜甚至是黎明时分。但几小时后,高培君照样腰身笔直、健步如飞地走进医生办公室,与同事们一起忙而有序地准备新一天的工作。久而久之,这种严谨、认真、踏实、勤奋等军人作风让高培君渐渐引人瞩目起来。
小军医成了带头人
一年后,高培君就获准“可以主刀手术”了,但第一台手术就遇到了坎儿。
“病变组织切除干净完整,可以缝合了。”老师话音刚落,高培君就“懵”了:缝合时,应从里往外缝,还是从外往里缝呢?他向老师请教,老师却斩钉截铁地说:“自己想!”
高培君“哗”地一下浑身热汗淋淋。但多年军旅生涯的历练让他很快就镇定下来,默默告诉自己:别慌!千万别慌!术后缝合要找到有利患者康复的方式,这种胃大部分切除,应该是从里往外缝……想到这儿,高培君自信地告诉老师:应该从里往外缝,这样方便打结又美观,对吧?老师终于欣喜地点点头。
手术完毕后,老师才语重心长地对高培君说:刚才就是想憋一憋他,让他自己想明白记清楚,这样才记得牢,才能明白这把手术刀,看似轻小,实则重千斤。一旦拿起,就必须要为生命保驾护航。
老师的话如航灯,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之后,无论是简单的小骨折手术,还是车祸后十余小时的高难度大手术,高培君都会无一例外地坚持“术前过电影”,即手术前,先在脑海中如放电影一样把将做的手术仔仔细细地过一遍,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可能会出现什么意外,最佳应急抢救方案等,一并想好想细想全了,努力确保“每一例手术都做得干净漂亮、无遗憾,或是尽可能少地留遗憾,让病患的伤痛和可能出现的损伤降到最低,术后的生活或生存质量不受或少受影响。”
与此同时,高培君又如高考生一样苦学起了英语,为的是早一天能阅读英语版医学书籍和资料,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习世界医学最前沿的知识,让自己的视野和技术水平能更快一点提升。为此,那一年半时间里,每天晚上下班后,高培君顾不上吃晚饭,骑着自行车就直奔二十多里外的英语辅导班学习;节假日如无值班,他就早早赶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一待就是一整天。饿了,吃几口随身携带的馒头、咸菜;渴了,抿点杯子里的水,润润嗓子即可,怕喝水太多影响学习效率,直到闭馆才离开。
年,医院根据地理位置和自身发展需要成立创伤外科,高医院首位创伤外科主任。“一名不曾做过骨科手术的小军医转业到地方,仅9年时间,医院创伤外科的创始人,应该算是成功完成了从部队到地方的转换吧。”面对战友的祝贺,高培君抿嘴一笑说:这只能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吧!远谈不上“华丽转身”和“成功”。
他想起了当年新兵时,个儿并不高的自己凭着战友们说的“标准如教科书一样的军姿和步伐”,成功入选到迎接外国元首的“标杆”方队,靠的是“先天不足后天补,勤是路径苦作舟”的拼劲儿,如今要担负起首任创伤外科主任之责,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和拼劲儿,否则怎能带领科室同仁守好创伤外科这个阵地,并捷报频传呢?
业精于勤,荒于嬉
就在高培君与创伤外科全科同仁戮力奋进并初见成效时,院领导突然对高培君说:“医院进修的名额,你愿意去吗?”高培君当即连声回答说:“愿意!太愿意了!”
“那好,医院的神经外科进修学习。”什么?神经外科?这还真让高培君吃惊不小,自医院的大外科尤其是创伤外科工作,从没接触过神经外科,再说本院也没有这个科室啊!但“服从是天职”的意识让高培君随即向院领导保证道:医院的神外科报到,努力争取学有所成!
院领导欣喜有加地对他挥挥手说:“去吧!好好学!也许学成归来,医院就开展这方面的业务了。”老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已三十有六且好好做着创伤外科主任的高培君,不能不怀揣着“你有所托,我必全力赴之”的信念,来到“只听说过风险极高极大,却从未见过接触过的”医院神经外科,如蹒跚学步的小学生一样跟着老师,从最基本的颅脑手术消毒学起。那时还没有CT等辅助检查手段,开颅手术更没有现在方便快捷的电钻,而是纯靠手工摇钻,这是个体力活儿,也是个细心活儿。熟练者,很快就能恰到好处的钻到位;不熟练者,则需特别小心翼翼地钻,一点儿一点儿慢慢地钻,边钻边看,生怕用力不当或手上准头不高,伤到了病人,给患者造成不该有的伤害,那可真正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
“感谢部队给了我一个强健的体格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和品格。”回想起那14个月破茧成蝶般的进修学习经历,高培君几次发出这样的感叹。
他在神经内科的进修学习只有一年零两个月,但实际上,除了吃饭、睡觉,高培君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进修学习上。早上,别人还没有起床,他已到医生办看起了书;晚上,鼾声已伴着静谧涌起时,他仍在孤灯下奋笔疾书;好不容易躺到了床上,他还要情不自禁地开启“过电影模式”,把白天所学所经历的手术回放一遍,设想自己如果是那位主刀医生,该如何去做那台术,再与老师的手术方案和过程进行比对,不明白之处或查书或向老师请教,直到把整台手术都梳理得脉络清晰可见为止。这样的进修生,自然深受老师的偏爱!高培君很快就成为进修科室“逢手术必叫”的全能医助。
年济南市第五人民医生院神经外科正式挂牌成立了,高培君由首任创伤科主任变成了首任神经外科主任,他真真切切感受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含。头三年多的时间里,高培君根本没有上下班之分,也没有值班与不值班之别。全科20多名医护人员,除了他这位科主任有过专门的进修培训外,其他医护人员都得在实践中边干边学,高培君只能在做好科室组建工作和主刀医生等工作的同时,手把手地进行带教,从手术到术后护理,怎样做、怎样观察、怎样护理等,巨细无遗,白天黑夜连轴转。
“当时是真累啊!”虽然高培君没多说当时有多累,但从他突然有些哽咽的声音和潮红的眼睛里,可以想象出那段“创业艰难百战多”的日子是多么不堪回首!要不,他也不可能忙到累到整整一个月也没回过家——医院同在一个院子里的家中一趟啊!
“爱拼就会赢”,这是高培君挂在书房里的一幅字,也是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转业小军医,成长为泉城首批“青年专业技术优秀人才”“济南市新长征突击手”“济南市十佳白衣天使”和连续9年的“市卫生系统科技拔尖人才”、“济南市科技兴医先进个人”的真实写照。
三次“首任科主任”
耀眼的成绩丝毫没有减弱高培君探索的步履。年11月高培君不幸得了膀胱癌,术后第3天正在病床上做化疗的他,接到手术室的电话,说有一个病人病情比较复杂,主刀医师做不下去了,请示他怎么办。高培君心绪复杂地沉默了会儿,毅然拔掉输液针头,把接尿袋往地上一放,踉踉跄跄地奔向了手术室。
一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了,高培君却瘫倒在手术室里……病人康复出院时知情后,一定要赠礼感谢“不顾自己染疾,舍命为病人手术”的救命恩人高主任。高培君婉拒说:作为医生,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
在业务培养上,高培君把自己“领跑者”的角色转换成了“助跑者”。手术台上,他从手把手教、放手不放眼,到放开让年轻人自己闯;监护室里,与年轻人一起通宵达旦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帮助解决术后出现的问题,毫无保留地把术前、术中、术后的关键环节从基本理论到实践技巧传授给他们。
他传授技术还从来不分“内外人”。有位年轻医生结束进修时感叹:“医院把进修生当外人,从来接触不到核心技术,没想到在高主任这里,对我们就像对自己科里的人,恨不得多教会我们一点。”听到这话,高培君说:“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我多教会你们一点,你们就能用它造福更多患者。”
年7月,从医40多年的高培君终于可以“好好在家陪陪老伴,把这些年来亏欠她的弥补一下”。结果院领导心情复杂地找到高培君,说医院准备新建一个疼痛科,重点是给那些饱受腰、颈椎病和晚期癌痛折磨的病人以恰当的治疗和关怀,最大限度地减少慢性疾病或不治之症带给患者的痛苦和生活质量下降等困惑,让这些患者能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幸福,大家一致推举刘云涛白癜风为何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