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8晚4”,他是同事口中的“站神”
每天早上8:00过,汪永泉开完晨会,查完房,安排好科室一天的工作后,便匆匆换上手术服,站上手术台。这一站,通常就是“朝8晚4”,即早上8点多进去,一般要到下午3、4点钟才能出来。
汪永泉从事骨科临床工作已有17年多。17年来,经他做过的大大小小的手术加起来有5、6千台,同事们都开玩笑叫他“站神”。
年3月,长时间手术台上的站立导致汪永泉的膝关节劳损引起半月板破裂不得不进行手术。然而,就在他手术恢复期间的一天深夜0:00左右,科室来了一位肩关节离断外伤患者因为神经血管损伤严重,病情危急,需要马上做手术。得知情况后的汪永泉不顾自己还未痊愈的身体,给膝关节带上支具做了简单的固定后,就拄着拐杖一步医院,强忍着身体的剧痛,指导科室完成了整个手术。
▲(以汪永泉事迹为原型拍摄的微视频《无影灯下的英雄》获泸州市第二十二届党员教育电视片暨第十二届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课件观摩交流活动微视频类一等奖)
屡克难关,他是患者心中的“斗士”汪永泉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四肢复杂的多发骨折、关节内骨折,各种四肢创伤、修复重建,小儿骨伤、显微外科及各种陈旧性畸形矫正。随着分级诊疗医院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科室所接诊的复合型、复杂型骨伤疾病越来越多,各种疑难杂症也层出不穷。
一年前,一名患者因车祸伤导致左下肢严重毁损,已达到了截肢的标准。患者家属找到了汪永泉求助,希望还能有一丝转机。截肢还是保肢?经汪永泉检查评估后,选择了对患者更有利,而对医生来说更具挑战难度、并发感染风险更大的保肢手术。术中,在外固定支架支撑下,清创、接血管、接神经、接骨、植入人工血管……手术成功了!患者避免了截肢,保住了完整的肢体!面对患者及其家属脸上露出的笑容,这一刻,汪永泉觉得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不久前,一位家长带着一位15、6岁的女儿找到了汪永泉。“第一次见她时,小姑娘一直埋着头,不说话,问她什么也不愿和医生交流”。原来,女孩患有先天性马蹄足畸形,造成她走路步态异常,这10多年来一直处于自卑、自闭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卑心理也愈加强烈,父母带着她四处辗转求医,均被拒之门外。
汪永泉接诊后,为她成功实施了难度颇高的先天性马蹄足矫形术,不仅让她的足部畸形得到了较大改善,也让她重拾自信。“我终于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抬起头走路了。”看到女孩打直腰杆走路那一刻,汪永泉也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今年上半年,汪永泉还采用节段性截骨后外固定架固定的骨搬运新技术,解决了一名七旬老人因骨髓炎造成的窦道反复流脓不愈合,治愈了老人长达几十年的“烂脚杆”(小腿长期流脓)。面对患者们越来越复杂的病情,汪永泉攻克下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中西并重,是践行者、坚守者、引领者
作为骨伤一科的“领航者”,汪永泉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两条腿走路”,在继续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疗法治疗骨伤骨病的特色优势基础上,他带领着科室不断引进现代医学技术,让科室焕发新的活力。
科室开展的传统中医手法复位技术+小夹板外固定,治愈了无数骨折患者,让他们不做手术同样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开展的中医药治疗慢性骨病如关节炎等,经过治疗,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开展的西医微创治疗:闭合手法复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关节镜下复位骨折内固定等治疗,减少了病人手术创伤,避免了留下手术疤痕的并发症。
在汪永泉的带领下,目前,骨伤一科已基本形成了由资深专家、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等高中初级人才组成的梯级人才队伍并逐渐形成了上肢组、下肢组、显微修复重建组3个亚专业组的精细化、专业化团队。
去年6月—9月,医院的公派,通过全省的层层选拔,前往德国北威州帕德博恩的医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对外交流学习。这期间,该院严格的手术等级分级制度、完善的梯队化人才建设、专业化标准化的核心制度以及手术的精细化管理等都给汪永泉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后,汪永泉将把德国所学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前沿的医疗技术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科室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科室管理,革新技术,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文/赖谦李娟
酒城网商务合作-
▲关心泸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