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智能机器人已经参与到我们生产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近日,在北京亦庄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博览会上,有一款医疗机器人赚足了眼球,慕名前来展台参观咨询的观众络绎不绝。就连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等领导和嘉宾都对它赞不绝口。这就是第三代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完成骨科手术的?与传统手术相比,骨科手术机器人有着哪些优势?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前世今生吧。
左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政协副主席万钢等中外领导嘉宾莅临天玑?展台;
右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听取天智航董事长张送根介绍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
左下:工信部辛国斌副部长在讲话中高度评价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
右下: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吸引了大批观众。
“自有骨科手术开始,如何看到深层内部结构并准确操作、同时还不伤到其他组织,是最大的难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田伟院长说,“不同于表面软组织,骨科的手术更像是在一个坚硬的暗箱内操作,所以需要深层三维空间的精确定位。”田伟院长总结了骨科手术的三大难题: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
看不见——人眼无法看到内部结构;
打不准——打螺钉时,人手的稳定性和操作精度不够;
拿不稳——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医生的稳定发挥。
医院田伟院长在检查患者病情
虽然X光射线的使用,可以让医生在手术中通过透视看到骨头,但缺少立体空间定位,还有让医生患上放射病的隐患。能有一双可以透视的眼睛看清人体内部结构、能有一条稳定的操作路径保证手术质量,是骨科医生的需求和痛点。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北京智慧制造研究院院长王田苗看来,这种痛点来自于医生在传统临床手术中遇到的问题,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解决痛点,正是创新的意义所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北京智慧制造研究院院长王田苗
据介绍,第三代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由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天智航公司、中国科学院历经15年的联合研发,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脊柱全节段、骨盆及四肢骨折手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在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天玑?”使用了2D与3D图像精确配准、机器人随动算法、综合避障算法等高新技术,能够通过三维影像与计算机导航系统进行精准定位,令手术精度达亚毫米级。
那么,“天玑?”是如何完成骨科手术的呢?田伟院长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病例:一名43岁的男性患者,严重寰枢椎先天畸形合并颅底凹陷。但他需要手术的部位——上颈椎,是世界上公认最难、最危险的手术部位。手术中很容易把钉子打到神经上或大血管里:椎动脉堵,会引发脑梗;椎动脉破,会大出血;打到脊髓伤了神经,病人会立马瘫痪。病人几番辗转,医院拒之门外。
通过CT扫描图像找螺钉通道,医生发现右侧完全无路可走,只有左侧有一条紧挨大动脉和脊髓、仅剩4毫米宽的钉道。这例手术的精度需求,完全超越了人的能力。于是,田伟院长选择了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前来帮忙。
田伟院长使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做手术
手术现场,C型臂对全麻的患者实行三维影像扫描,图像被同步传输至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田伟院长在导航系统屏幕上设计好钉道,天玑?的机械臂将手术工具精确定位到手术位置,套筒指向目的钉道的进钉点。接下来沿着套筒钻入导针,插入患者身体内部,确认位置无误后,再把一枚直径4毫米的空心螺钉套进导针固定、拔出导针。之后,他对患者再次扫描,确认螺钉位置与规划的完全一致!
左上:医院田伟院长向世界展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左下:医院刘亚军主任讲解颈椎手术的困难之处;右侧:第三代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图片
医院刘亚军主任曾在门诊接待了一位枢椎(颈椎第二节)骨折的小伙子。按照传统手术方式,需要从病人颈部后方切开一个至少15厘米的大口子、打一根特别斜的钉子,由于靠近丰富的静脉丛和大血管,引发大出血的概率极高,医生往往选择放弃手术,给病人安一个外固定架回家休养。
但这次,刘亚军主任选择了骨科手术机器人。他在三维场景中设计好钉道,仅用一个1厘米切口的微创手术搞定一切。将病人术后图像与设计的钉道做比对,他发现误差小于1毫米。“毫厘不差”真正成为现实。
“作为医生,我或许能把每一发子弹都打到靶子上,但不能保证每一次都正中靶心,机器人的使用能让手术更完美。”刘亚军主任说。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秘书邢玉柱介绍,与传统手术相比,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有明显优势。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开展手术能够提升手术精度,减少术中辐射,提高手术效率,并具有减少术中失血量和组织微创等优势。实现复杂手术标准化、常规手术微创化、关键操作智能化。此外,“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还具备外部通讯系统,可以通过远程的服务平台提供智能医学技术培训、远程手术指导等服务。
邢玉柱强调,天智航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医工企的深度结合:临床医生提出产品需求并对产品提供临床验证,工程技术深究技术提出解决方案,公司产业化团队负责产业化开发和产品生产并最终服务于临床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把一种创新的技术转化成稳定、可靠、能够拿到认证和许可的产品并最终上市。
在北航王田苗教授看来,精度高、不受环境影响、可以记忆和比对手术方案的机器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它只是作为工具提供参考意见,根据情况作出判断、决定手术方案和穿刺轨迹的医生,仍将起决定性作用。
田伟院长也强调,医疗领域的创新需要以临床医生为主导,从一开始就得多方合作。“以临床为中心,结合研究单位与企业,创新才能向前推进与转化,不再停留在实验室里或者论文中,而是真正转化成生产力。”田伟院长说。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整合了医工智慧,让骨科手术向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的方向迈进。希望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未来能帮助更多医生,造福更多患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