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损伤篇
温馨提示:
疫情居家或者外出期间,老年人谨防摔倒!如果不小心跌倒,手臂或者肩膀先着地,一定要注意分辨自己是否存在上肢的骨折或者脱位。
什么情况下需要怀疑有骨折或脱位呢?骨折或者脱位的相同特点是伤后出现伤处的疼痛、肿胀和主被动活动受限。我们将以选择其中最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和肩关节脱位为例给大家介绍。
桡骨远端骨折多是由于跌倒时手掌或手背着地,之后会感到手腕处疼痛,触碰、按压和手腕活动时疼痛加重,局部可能出现青紫及肿胀,严重时会看到畸形(如餐叉样畸形)。
跌倒时如果没有及时用手撑地,而是肩膀直接着地,或者手撑地后肩膀处出现疼痛,触碰及按压疼痛明显,无法正常活动肩关节,因为软组织厚、肌肉多的原因,伤处可能肿胀、畸形并不明显。这就需要考虑肱骨近端骨折的可能。如果存在明显的方肩畸形,则肩关节脱位的可能更大。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请大家切勿惊慌,可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简单固定,怀疑桡骨远端骨折可用木板或者硬纸板托扶患处,然后用软绳或长毛巾过颈悬吊于胸前。怀疑肩部损伤可直接用软绳或长毛巾过颈悬吊于胸前。然后用冰袋或凉水给予冰敷处理。最后在家医院就医,在配合体温检测和进行新冠病毒筛查后尽快完善影像学检查及明确诊断。
在我院完成上述骨折手术的患者,一般3-5天即可出院回家。因为我科上肢骨折的手术均采取微创切口,具有创伤小、渗出少、康复快的特点。术后伤口无明显渗出后可隔天换药至术后2周,换药操作可在医生指导下居家完成。术后切口给予皮内缝合或蛋白线缝合,可无需拆线。术后即可行患肢手指握拳锻炼,利于消肿。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患肢2周内可在健侧手的帮助下做云手画圈或钟摆动作。1月内可被动进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桡骨远端骨折术后3~5天即可进行腕关节功能活动,术后2周后可增加力量锻炼。
作者:刘申
下肢损伤篇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时,一些老年人易发生跌倒,有老年人视力障碍、肌力下降等自身原因,也有家里障碍物多、光线差以及陪护缺失等客观原因。而老年人大多合并骨质疏松,摔伤后又极易发生下肢脆性骨折,其中最常见的是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有明确的跌倒摔伤史,常见症状有患侧髋关节疼痛,髋部活动受限,无法站立和行走,髋部肿胀,局部可见瘀斑,轴向叩击足跟部可引起髋部剧烈疼痛,患侧下肢短缩及外旋畸形等。当老年人跌倒时,如果上述症状不明显,可以先居家观察,卧床休息,对症止痛等治疗。如果上述症状明显,尤其是疼痛逐渐加重、活动明显受限、下肢明显的短缩外旋畸形时,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如果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只适合有严重内科疾患,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保守治疗包括卧床制动、持续牵引、止痛药控制疼痛。保守治疗比手术治疗的病死率明显增高,原因是卧床使原有的内科疾病加重,同时易合并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手术治疗是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Intertan等),这类手术很成熟,微创,无需显露骨折端,中心性固定,具有更高的固定强度,实现早期离床活动,避免卧床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我院骨科自春节以来,已经收治了10余例髋部骨折病人,经过手术治疗,术后第2天即可下地,恢复良好,目前均已顺利出院。
作者:唐政杰
运动医学篇
新冠疫情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但全球的疫情正处于爆发流行的趋势,国内防控力度仍不敢松懈。导致许多人只能在家隔离防疫。长时间的缺乏户外运动,导致很多人体重开始上升,目前又正值春暖花开,很多追求健康和爱美人士,开始在家中进行各种各样的室内运动,以达到减肥及健身的目的。殊不知不恰当的锻炼活动,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损伤发生。
运动损伤不仅见于运动员及剧烈运动项目中,在一些常见的室内低强度运动,也可能造成运动损伤,例如:静蹲,深蹲,仰卧起坐,平板支撑,小燕飞,俯卧撑,波比跳等。看似简单的活动项目,为什么有些人做完没有任何不适,达到了锻炼效果;有些人做完浑身酸痛,甚至出现腰痛,膝关节疼痛,肩部及手腕疼痛,持续数天都无法彻底缓解?
其实,这是因为很多人把运动看的太简单,就比如自重静蹲与深蹲,很多人听说静蹲、深蹲增加大腿肌肉力量,有利于膝关节稳定及保护膝关节,便开始每天蹲起几十次,或者静蹲十多分钟。时间一长,没起到保护膝关节的作用,反而膝盖越来越疼,或者腰背部开始出现疼痛,直至无法蹲起。导致了慢性运动损伤。
因此每当你准备开始一项运动,
为了避免运动损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充分的准备活动:低强度的、柔和的拉升运动,提升全身运动准备状态,以全身温暖,微出汗为宜,时间在15分钟左右。
2
对锻炼项目的充分了解:深蹲等项目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这些在健身指导书籍及网上一些正规的指导教程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学习。
3
合理的训练量:锻炼讲究适量,持之以恒。久不运动需要由低强度开始慢慢加量,突然的大训练量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