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包含创伤、关节、脊柱、运动医学、骨肿瘤等十几个个亚专业,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临床各科关系密切。经过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的努力,以前定位为三级学科的骨科跻身为二级学科进行培训,与外科等平行,《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分培训(试行)》三年培训内容已经出炉,骨科培训采取在骨科科室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年轻医生临床实际操作机会甚少的现状、外科发展的微创大趋势,倒逼临床医生解剖水平提高,进而给骨科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新培训模式探索,从“眼练手术”到“演练手术”欧美发达国家的医生培养中,1个人要经手10具尸体;而中国医生的学习、工作生涯中,平均每10个人才解剖过1具尸体。纸上谈病,“眼练”手术无疑给患者平添了治疗风险。此外,大学开设的解剖课程与以手术为目的的应用解剖存在一定“脱节”。
基于此,医院骨科牵头成立的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联合组建复旦大学脊柱应用解剖实验室,首创“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年10月开班至今10年,为我国脊柱外科医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开创了全新模式,并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
生命不能重来,手术怎么“彩排”?无影灯下手术台分列排开,手术台旁围着五六名身着全套手术服,观察、交流、操作的医生,手术台“外围”轮转着指点迷津的专家们,这阵势不是抢救,却是为生死拯救做的演习——“尸体标本解剖”。
生命不能重来,一个医生一年做台手术,假设1%的手术失败率,一年就是3人,十年就是30人,行医三十年就是90人!医生的1%,对于那1%的病人就是%的损害、伤害、毁害,甚至涉及整个家庭!因此,在为患者手术前,足够的尸体标本解剖培训非常重要。
“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的特色在于以尸体标本为依托,将解剖学家的积累和临床专家的经验相结合,让全国各地的临床医师“带着问题重新回到解剖室”,巩固解剖知识、修炼手术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先驱提要求:尸体亲密接触,结构了然于心国内尸体标本解剖课程的先驱、“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的主导者是有着30年临床一线经验、每年多台手术、医患共敬的姜建元教授,10年教学,4名学员遍布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其组织编写的《脊柱应用解剖图谱》成为脊柱外科医师的教科书和参考书,姜建元教授还是周光召基金会“临床医师奖”的获得者。
姜教授说:“睁着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闭着眼睛一定要‘一目了然’,这就要求骨科医生一定要对手术区域及其毗邻的结构了然于心,这就要求亲眼看到、亲手操作、‘亲密接触’。”
人物简介姜建元,教授,博导,医院骨科主任,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PARTI)主任,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上海骨科学分会候任主委。
编后语十年“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只是一个开始,为骨科培训之尸体标本解剖培训打开新局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注重临床、注重技能的骨科培训,从医者的责任心出发,换得患者的放心和安心!
查看的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