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医院
背景及方法: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四肢骨折之一,常需手术治疗。麻醉方法常选择全身麻醉或区域阻滞。不同的麻醉方法关系到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和长期预后,目前尚无研究确定哪种麻醉方法更优。本期带来该项研究比较了不同麻醉方法对桡骨术后阿片类药物消耗、疼痛、恶心呕吐以及长期手腕功能的影响。这是一项单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入选标准为年龄18至74岁,在手术前16天内(新鲜骨折)发生桡骨远端骨折。将88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n=44)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组(n=44)。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口服处方药,包括镇痛药和止吐药:对乙酰氨基酚(2.mg),羟考酮(5或10mg),依托考昔(90mg)和氯苯甲嗪(25mg)。神经阻滞使用甲哌卡因(10mg/ml)和左旋布比卡因(2.5mg/ml)的混合物,由麻醉医生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单次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全麻诱导使用丙泊酚和芬太尼,维持使用七氟醚和芬太尼,静脉注射倍他米松4mg预防术后恶心呕吐。伤口缝合后,外科医生在手术部位注射10ml,5mg/ml左旋布比卡因。主要评价结果是术后前3天阿片类物质消耗量(OpioidEquivalentConsumption,OEC)。次要评价结果包括术后第1天出院前后的OEC和第2天、第3天的OEC;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h、出院时和术后24h、48h、72h、2周和6个月的疼痛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术后疼痛峰值和时间;术后24h内的恶心呕吐;围术期时间消耗(术中、术前和术后麻醉护理时间);术后6个月的康复情况。结果:
研究流程图见图1。研究流程图见图1。不同麻醉方法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早期疼痛和阿片类药物消耗有显著影响,两组术后24h内OEC和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术后前3天总阿片类药物消耗和长期预后均无差异。1、术后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术后前3天全麻组和神经阻滞组总OEC中位数分别为85mg和60mg(P=0.1)。术后第1天(术毕至次晨5:59)全麻组总OEC(中位数35mg)明显高于神经阻滞组(中位数23mg)(P=0.),但按术后第一天是否出院细分,全麻组出院前的OEC中位数较高,而神经阻滞组出院后的OEC中位数较高(两者均P0.)。两组在第2天或第3天的OEC无显著差异(图2,表II)。图2、神经阻滞组(RA)和全麻组(GA)术后3天阿片类药物消耗量(OEC)。表II、两组术后3天阿片类药物消耗量(OEC)(数值显示为中位数和四分位数)2、术后疼痛全麻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2h的疼痛程度高于神经阻滞组(两者均p0.)。术后24h,全麻组疼痛VAS评分(中位数2)低于神经阻滞组(中位数3)(P=0.)。两组在48h、72h、2周和6个月的平均疼痛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术后24h内疼痛峰值在两组之间相似(P=0.3),而疼痛峰值出现的时间在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全麻组在术后中位时间1h出现最大疼痛,而神经阻滞组的中位时间为11h(p0.)(图3,表III)。图3、神经阻滞组(RA)和全麻组(GA)术后疼痛VAS评分(0小时=术后立即进行)。表III、神经阻滞组(RA)和全麻组(GA)术后疼痛VAS评分(数值显示为中位数和四分位数)。3、围术期时间全麻组围术期总时间消耗(中位数为min)比神经阻滞组(中位数min)更长(p0.)。两组的术中、术前和术后麻醉护理时间消耗如图4所示。图4、神经阻滞组(RA)和全麻组(GA)围术期的平均时间消耗(数值以分钟为单位)。4、术后恶心和呕吐全麻组术后恶心、呕吐和意外入院的趋势明显增加。10例患者在术后24h内出现呕吐,其中8例为全麻组(p=0.09)。术后第二天,全麻组和神经阻滞组分别有10名(23%)和1名(2%)患者在出院后出现恶心(P=0.)。5、术后半年各类功能评分及活动度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麻征途的点评:
聚焦不同麻醉方式对桡骨远端骨折手术围术期结局及预后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