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与骨基础论坛)
(关节外科论坛)
关节外科:
人工关节手术已迈入智能化时代
在骨科关节峰会上,专家们分享最多的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机器人人工关节置换,3D打印个体化关节定制、手术传感器、手术导航技术等等,使人工关节手术更加精准,更加微创,也解决了诸多传统手术解决不了的难题.甚至将来还有可能带来手术成本的下降。(浙二骨科副主任——关节外科吴浩波教授全程主持会议)医院关节外科主任周一新教授介绍了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MAKO在髋关节翻修中的应用,他是全世界唯一具有机器人翻修资质的医生。周教授提出全新的RPC理念,髋臼翻修从Rim(环),到Point(点),到Column(柱),大大提高了复杂翻修的成功率。MAKO机器人目前除了用于全髋关节置换外、有望在明年完成全膝、单髁置换手术的国家资质审批,给患者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周一新教授介绍了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MAKO在髋关节翻修中的应用)本院是全国第6家引进骨科机器人的医疗单位,科室关节病区主任吴立东教授介绍了自7月以来,多例运用机器人进行实际临床手术的体会,涉及到髋关节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等不同病患。实践证明,运用机器人做手术,髋关节假体植入的精确度,如前倾角、外展角、肢体长度等,远远高于传统手术。(吴立东教授介绍用机器人进行临床手术的体会)(浙二骨科机器人手术现场照片)另外,上交大附属九院李慧武教授介绍了自行研制的骨科手术机器人“鸿鹄”,鸿鹄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目前国内有八个团队在研制国产手术机器人。(李慧武教授:“鸿鹄”TKA手术机器人研发应用初体验)围绕智能化、信息化的主题,部分省内一线专家还在大会上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做了探讨交流。比如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便携式PKA导航系统可解决股骨畸形、钢板占位等导致的定位困难问题;又如关节上若出现不规则的缺损,现在可使用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假体。重庆医大附属一院的黄伟教授医院的何川教授,还分别介绍了关节感染诊断治疗最新研究成果和股骨近端截骨技术。骨肿瘤与骨基础:
提高全省医生辨别诊治骨肿瘤能力
本次骨肿瘤与骨基础学术论坛旨在推动“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治水平的提高,促进骨科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逐步建立浙江省骨转移瘤诊治技术研究中心,促进浙江全省“骨转移瘤”诊治水平的改进与提高。骨肿瘤的治疗也是与时俱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军教授提出,若能把肿瘤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结合起来作大数据分析,那么人工智能技术或可帮助医生快速精准的判断骨肿瘤的性质与来源。(徐军教授:影像与病理图像计算:它们对精准医学的价值)医院的邵增务教授则详细阐述了“脊柱转移瘤微创治疗的价值与局限”,现在针对骨转移瘤也有了微创治疗,在适用领域比传统手术的创伤要小得多。(邵增务教授:脊柱转移瘤微创治疗的价值与局限)上海六院的杨庆诚教授则介绍了“骨肿瘤生物重建的手术策略”,所谓生物重建,即用自体骨或异体骨来移植,弥补肿瘤去除后的骨缺损。这种方式价格比较亲民,且长远来看,对患者日常活动功能的恢复与保持可能更为有利。(杨庆诚教授:骨肿瘤生物重建的手术策略)运动医学:
为保障奥运和亚运会做好准备
科室在运动医学方面向来医资力量雄厚,随着人们对受伤后运动能力的恢复越来越重视,科室也对应需求成立了运动医学亚专科,并成立浙二骨科运动医学中心/浙江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本次广济学术周期间,科室特举行了首届浙二骨科运动医学学术论坛。本次论坛也为年即将在杭州举办的亚运会做好前期准备。原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李国平介绍了大赛保障经验,如果疫情没有完全控制住,如何在隔离或不隔离的情况下正常开展比赛。(李国平教授:疫情下的中国运动医学)医院陈世益教授介绍了运动员运动损伤后快速康复的经验,比如前交叉韧带损伤,国际上公认的恢复时间为8-10个月,通过临床医生快速康复的介入,康复时间可缩短到5个月左右。(陈世益教授:中国运动医学学科发展与体系建设)此外,会议还邀请了全国众多运动医学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浙江大学医学院欧阳宏伟教授被聘为运动医学中心学术主任。(参加会议的还有敖英芳、刘玉杰、李箭、陈疾忤、王雪松、吕红斌等教授)
未来,运动医学亚专科将在临床运动损伤治疗,高水平运动康复,精准再生医学以及运动场救治方面着力发展。往期回顾
01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骨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会议-暨住院医师临床病例判读比赛圆满完成
02
|浙二骨科10月大事记:“不重视基础研究,终将受制于人”—科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再创佳绩
03
|全新平台,全新出发,浙医二院骨科重点实验室搬迁工作圆满完成!
04
|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大会顺利召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