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评审结果公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地图集》和《数字骨科学丛书》入选。
作者风采
文榕生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学与历史动物地理学的研究。迄今已发表论文多篇(多刊于核心期刊);出版学术专著(含合作)《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等5部,并参与《中华大典·生物典·动物分典》的编写工作。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所著《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续)》分别获得年度和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专家推荐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跨越时间最长、覆盖地域最广、门类最齐全的珍稀动物分布和变迁地图集。这固然得益于中国拥有三千多年基本不间断的文献记载,也是文氏父子七十年来辛勤探索耕耘的结果。特别是由于榕生兄三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又充分利用了最新的信息、数字化制图技术,其总体质量、类别内容、信息含量和技术水准已超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中的动物图组。诚如邱占祥先生的评价:“这一部分的资料的整理与正确诠释在全世界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
具体而言,首先,本地图集采用了先进的制图技术与理念,每个地点都有准确的代码、空间与时间定位,在相应的数据库中,文字资料被转化为规范的数字化制图元素,生成含有尽可能多的相关要素,结合图形,既能静态显示动物的空间分布,又能动态显示其分布区范围的变迁。
其次,准确反映物种。通过中文学名、别名,拉丁学名,图像等多种形式,反映物种的形态、生态、习性等多方面信息,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由于古代文献中对动物名称的记录千差万别,同一种类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或不同记录者笔下都可能不同。而且文献浩如烟海,文字错讹比比皆是,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归纳,不仅需要古籍目录、版本、校勘、文字、训诂等方面的扎实功底,更必须具备现代动物学、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广博知识。
为便于读者准确认识与理解,本图集有多种实用的附录。要完整收集、整理珍稀野生动物的中文、英文、拉丁文的名称,包括其中一些多音、多译字并不容易,但对于学术研究和交流却是必需的。
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迄今可以细化研究到历史时期种的分布与变迁的具体生物,这对于研究历史时期植物、气候(主要指温度与降水)、相似动物种类等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用或参考价值,《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地图集》的意义自不待言。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
作者风采
总主编裴国献,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军队文职一级教授,医院院长。我国著名创伤骨科专家,我国数字骨科的先驱与主导者,我国骨组织工程研究开拓者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骨科,骨组织工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血管、神经与组织工程化组织和器官同步构建的新理论。在国内率先提出“数字骨科学”的新概念。创办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杰出中青年人才基金、军队重点研究基金等16项资助项目;以第一完成人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全军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专家推荐
《数字骨科学丛书》大体可分为理论与技术基础一册,临床应用四册,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数字骨科技术的临床研究与实际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增材制造技术”“逆向工程技术”“手术机器人技术”等数字骨科重要技术在基础分册中阐述精确;更为值得称赞的是这些技术在创伤、关节、脊柱、骨肿瘤各科中的应用在四个临床分册中讲述得淋漓尽致。这套丛书阐明了与时俱进、与新技术结合,是数字骨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可谓“博采众长独辟蹊径,陶铸千古自成一家”。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套丛书的作者们,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与临床一线,在学科交叉地带创新发展。与基础研究相关的医用生物力学、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学者们会同救死扶伤的临床骨科医师完成的这套丛书,可以说是宏伟的盛举。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传承科学追求卓越在飘雪的季节里
与书相遇
MakeA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