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历史电凝用于外科止血起源很早,用于手术的电流为高频电流(频率每秒数千周到2兆周以上)。应用高频电流,即使电压高达数千伏,亦可安全通过人体,不引起神经或肌肉反应。利用高频电流的热效应,使血管壁脱水皱缩、血管内血液凝固,并使血管与血凝块互融为一体,而达到有效止血目的。年Cushing在Bovie协助下,创用高频电流于脑外科,至今高频电灼器或电刀已成为手术室常备器械之一。电凝器系采用振荡管或火花间隙放电装置来产生手术所需的高频电流。
最初应用及至今仍被常用的电凝方法为“单极电凝”,即将一面积较大的金属板与病人臀部接触作为电极之一,称为病人电极或无效电极;另一电极则与止血器械连接起电凝作用,称为手术电极或有效电极。使用单极电凝时电流通过病人身体,其热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电极与身体组织接触面的大小,即单位面积电流量(电流密度)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成反比。
无效电极的金属板与身体接触面积甚大,单位面积的电流量甚小,故对组织无热灼作用。有效电极用于止血或切割时与组织的接触面甚小,电流密度甚大,则产生热灼止血或切割作用。单极电凝还可与多种手术器械如止血钳、镊子、吸引器、手术刀或钢丝圈套等接触而起到止血或切割等多种用途;但其所需电量大,热扩散范围大,对周围组织损害较大,在距离电切1厘米处尚可见到组织改变,因而单极电凝在重要部位如皮层功能区、重要血管附近及脑干、脊髓、神经根等处不宜应用。
双极电凝的问世早在年,它与单极电凝的区别在于取消了与病人臀部接触的无效电极,而将两个电极分别接在一把镊子的两叶片上,此镊子的两叶片之间是绝缘的。应用时电流只经过镊子两尖端之间的组织,故所需电量大为减少,一般只需单极电凝的1/4到1/3,在重要部位如脊髓内止血时甚至可将电量减低到不及单极电凝的1/10,因而热的扩散和邻近损害均相应减少。此外,双极电凝在有液体如生理盐水、脑脊液或血液存在的情况下,能同样地起电凝止血作用,这也是单极电凝所不及的。
临床应用1、术中使用双极电凝在神经根附近烧灼可使神经根温度升高,可能引起神经根热损伤;2、建议外科医生将双极电凝垂直于神经根放置,或使用盐水冲洗以预防神经根损伤;3、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防止神经热损伤不够有效;在脊柱外科手术中,为了术中清晰的手术视野及术后避免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精准止血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硬膜外静脉丛的止血。因此,神经根附近的血管烧灼止血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存在神经热损伤的潜在风险,但其潜在机制和预防尚未阐明。
使用双极在神经根附近烧灼可使神经根温度升高,引起神经根热损伤。采用盐水冲洗或双极钳垂直于神经根,可以抑制热升高,防止神经根损伤。因此,建议外科医生将双极电凝垂直于神经根放置,或使用盐水冲洗以预防神经根损伤。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防止神经热损伤不够有效。
图注:A:双极平行神经根方向;B:双极平行神经根方向+生理盐水冲洗;C:双极垂直神经根方向。在离双极钳中点1mm处的筋膜上放置软丝温度计。功率设置为25w,烧灼时间为4秒。每次测量均从烧灼前1秒开始,持续30秒。双极烧灼对温度升高的影响:双极烧灼4秒后,离双极烧灼1.0mm处的平均温度从35.0±1.4℃升高到60.9±13.2℃。盐水冲洗效果:烧灼过程中使用盐水冲洗,离双极烧灼1mm处的温度从35.3±1.4℃升高到42.7±4.6℃。温度显著低于无盐水冲洗(60.9±13.2℃VS42.7±4.6℃,p0.01)。双极电凝方向改变的效果:垂直放置双极钳,双极烧灼后距双极烧灼1mm处温度由35.9±1.1℃升高至40.4±2.5℃。与平行方向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的效果:虽然损伤轴突的平均数(26.8±11.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相比仍然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一些注意事项1、对电凝镊的规定:(1)需选用高硬度的金属材料制造,不变形,不被侵蚀;镊尖的接触面需达到高度光滑。(2)镊尖宽度较常用为0.9和0.6mm两种。(3)镊子的总长度较常用为16cm和19cm两种,偶而深部需用22cm长的;均采用膝状。(4)镊尖的形状最常用的为直形;有时,需用直角向下弯曲形和直角向上弯曲形的镊尖。(5)除镊尖外,其余部分经绝缘处理。2、对电凝输出的规定:一般止血用的电凝输出为1~4(负载Ω时,相当于6~22瓦),常用的电凝输出为2~3,(相当于12~17瓦)。3、电凝血管是否完善的术中观察标准电凝完善:
(1)经电凝后,血管颜色先从紫红变白,然后变成褐黄色;管壁仍保持一定的柔韧性。
(2)血管皱缩,血管直径明显变小,约为原血管直径的一半;血管电凝的长度为其直径的2~4倍。
(3)电凝完毕时,镊尖与血管壁不发生粘连。
(4)一般的外力如牵拉、吸引或血压、颅压升高等作用,不致引起出血。电凝过度:(1)血管颜色由褐黄变为焦黑,管壁硬而脆。(2)血管剧烈皱缩,直径不及原来的1/3。(3)镊尖与管壁可能发生粘连。(4)经不起外力的轻微影响,易断裂出血。电凝不足:(1)血管颜色由紫红仅变为白色。(2)血管皱缩很少,血管直径未明显变小或变小后旋即又扩大;或血管电凝的长度不够。(3)经不起外力的轻微影响而再次出血。4、双极电凝止血方法我们所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六点要领:(1)选用较宽的镊尖(最常用0.9mm)和较低的电凝输出(最常用2.5),以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2)间断电凝法:不易发生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每次电凝约0.5秒,重复多次,直至达到电凝完善标准。(3)移行递增电凝法:对较大的动脉,从血管近端向远端逐渐移行电凝,并逐渐增加间断电凝的次数,直至远端血管电凝表面发黑为止,在发黑处剪断血管。(4)阻断血流电凝法:用于直径2mm的动脉,或血流异常快速的血管(如AVM),先用血管夹暂时阻断血流,再进行电凝;可更安全,更易于达到完善电凝。(5)血管灼闭区的长度争取达到其直径的2~4倍,并尽量靠远侧剪断。(6)电凝前必须用生理盐水湿润血管壁,以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5、各种组织的电凝止血方法:(1)头皮:头皮的止血以用止血钳钳拉帽状腱膜为主,皮瓣游离侧则以使用头皮夹为主;需用电凝止血时,一般用单极,如果用双极,镊尖宽度为0.9mm,电凝输出为2.5或3.切口遇较大动脉时,可解剖一段后先电凝再切断。如血管被切断,则先用止血钳夹住血管,在止血钳的缝隙内电凝血管断端后,撤去止血钳,再电凝被止血钳夹过的那段血管。距头皮表面已很近的皮内小出血点不必电凝,以免造成头皮坏死,影响愈合。(2)肌肉:一般用单极电凝止血,如用双极,镊尖宽度为0.9mm,电凝输出为2或2.5,常在肌纤维间白色的结缔组织内找到出血的血管。(3)肿瘤组织:肿瘤表面血管的电凝一般用0.9mm宽的镊尖,电凝输出1~2,若为毁损肿瘤组织(如扁平脑膜瘤等),一般用单极电凝较方便,可选用圈状、球状等烧灼电极;若用双极,为提高其毁损效率,则需用0.6或0.4mm宽的镊尖和较大的电凝输出(4~8)。电凝时镊尖距离可较大(约2~3mm)以增大毁损范围;时间可较长,以增加毁损深度,电凝时须不断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避免镊尖与组织粘连。(4)硬膜:镊尖宽度为0.9mm,电凝输出用2或2.5,切开硬膜前沿硬膜切口将所能见到的血管——电凝,较大的动脉(如脑膜中动脉或眶脑膜动脉等)不必将它从硬膜夹层中解剖出来,可隔着一层硬膜组织,两镊尖沿血管两旁与血管平行移行电凝,直至够长的一段血管颜色变白发黄为止,也可将两镊尖放在与血管垂直方向作移行电凝,两镊尖距离约0.5~1mm。切开硬膜后如有出血,先在脑表面覆盖湿棉片,然后在硬膜夹层内电凝血管断端,止血后,再在硬膜表面将此血管电凝一段;硬膜上的电凝不宜过多,以免硬膜过度皱缩。(5)神经组织:脑组织一般用镊尖宽度为0.6mm的镊子,电凝输出用2,特殊部位如脑干、脊髓或神经上的止血,电凝输出应用1。6、不同血管的电凝条件:(1)动脉血管:血管直径为0.3~0.5mm时,适宜的镊尖宽度为0.6~0.9mm,电凝输出为2~2.5;血管直径大于0.5mm小于1.5mm时,适宜的镊尖宽度为0.9mm,电凝输出为2.5~3;血管直径大于1.5mm时,电凝输出为3~4,如采用阻断血流电凝法,则电凝输出可减为2。(2)湿纱布:主要用于头皮皮瓣或肌肉止血时,轻压创面后,可获得较大范围的暂时清晰创面,便于发现主要出血点施以电凝,在用吸引器协助电凝一个出血点时,用湿纱布暂压其他出血点,然后逐点止血,在寻找头皮创缘的出血点时,用湿纱布比用吸引器更为方便迅速。(3)湿棉片:在脑、脊髓或神经上止血时,用吸引器再加上湿棉片来协助寻找出血点和电凝止血,往往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对神经组织的损伤。几点体会双极电凝止血六大要点:(1)选用较宽的镊尖(最常用0.9mm)和较低的电凝输出(最常用2.5),以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2)间断电凝法:不易发生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每次电凝约0.5秒,重复多次,直至达到电凝完善标准;(3)移行递增电凝法:对较大的动脉,从血管近端向远端逐渐移行电凝,并逐渐增加间断电凝的次数,直至远端血管电凝表面发黑为止,在发黑处剪断血管。(4)阻断血流电凝法:用于直径2mm的动脉,或血流异常快速的血管,先用血管夹暂时阻断血流,再进行电凝;可更安全,更易于达到完善电凝。(5)血管灼闭区的长度争取达到其直径的2~4倍,并尽量靠远侧剪断。(6)电凝前必须用生理盐水湿润血管壁,以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本文由作者综合整理,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
投稿邮箱:gujinz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