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骶骨1块、尾骨1块,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
每一个椎骨都有椎体、椎弓根、棘突、横突、关节突组成
颈椎位于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颈椎共有七块颈椎骨组成,除第一颈椎和第二颈椎外,其他颈椎之间都夹有一个椎间盘,加上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之间的椎间盘,颈椎共有6个椎间盘。
第一颈椎又叫寰椎,它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第二颈椎又叫枢椎。它和一般的颈椎相似,但椎体上方有齿状的隆突称为齿突,此齿突可视为寰椎的椎体。
颈椎解剖特点:面朝上的关节突;三角形的椎孔;分叉的棘突;横突孔;侧块。
胸椎有12块椎骨,T1-12自上而下,第1胸椎有时也称为第8颈椎,胸椎与颈椎和腰椎有明显区别,它有肋骨协助维持稳定。实际上在脊柱的胸段是一个由胸椎、肋骨和胸骨组成的桶状结构,与颈椎和腰椎相比,因其稳定性好,错位的机会较少。
胸椎解剖特点:椎孔呈圆形有上、下肋凹,横突肋凹棘突向后下伸和上关节突垂直扁平,面向后外侧。
腰椎由5块椎骨组成,L1-5由上而下排列。
腰椎特点:椎体大;椎孔呈三角形;椎弓根较胸椎、颈椎大。棘突呈方形或斧形向后伸。
最后是骶椎
生理弯曲的演变过程。新生儿的脊柱是由胸椎后凸和骶骨后凸形成的向前弯曲,这两个弯曲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胸腔、盆腔对脏器的容量。婴儿出生时,颈部始呈稍凸向前的弯曲,当生后3个月,婴儿抬头向前看时,即形成了永久性向前凸的颈曲以保持头在躯干上的平衡。在生后的18个月幼儿学习走路时,又出现了前凸的腰曲,使身体在骶部以上直立。
脊柱侧弯的定义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从身体正背面查看)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带有弧度的脊柱畸形,常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后突或前突的增加或减少,同时还有肋骨左右高低不等平、骨盆的旋转倾斜畸形和椎旁的韧带和肌肉的异常,它是一种症状或X线体征,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病因包括
(1)先天性因素:脊柱在胚胎时期发育不全或发育不良造成脊柱两侧生长不对称,从而引起脊柱侧弯。
(2)疾病因素:①神经纤维瘤合并脊柱侧弯②间质病变所致脊柱侧弯③后天获得性脊柱侧弯,如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脊柱结核、脓胸及胸廓成形术等胸部手术引起的脊柱侧弯。
(3)其他原因:如代谢性、营养性或内分泌原因引起的脊柱侧弯。
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病人,如果侧弯是容易进展的类型或者在观察期间出现侧弯明显进展,则应尽早手术治疗,一般3~5岁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术时机。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在下列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1)胸弯大于40度、胸腰弯/腰弯大于35度者;(2)支具治疗不能控制,侧弯快速进展者;(3)腰背疼痛明显或者有神经压迫症状者。
非手术治疗方法有三种,体表电刺激疗法、支具疗法、辅助体操疗法。支具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中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支具治疗的有效率可达75%以上。目前国内外均已广泛应用,其他的治疗从学术的角度没有明确的疗效。支具治疗一旦开始不能停止,断断续续的进行不会有效果,支具穿戴时间每日不少于23小时,1小时留作洗澡、体操等活动练习。支具治疗需持之以恒,若无禁忌,支具使用应至骨生长发育成熟。
根据手术矫形需要,调整钛棒大小及弧度,螺帽稍微固定锁紧,然后根据侧弯的方位,一边加压撑开固定另一边就需要压缩固定,在加压固定同时需要锁定螺帽,目前已经很很多不在安放横连。最后要记得断帽尾并再次确定已拧紧锁死。
对于复杂的、角度极大的脊柱侧弯畸形,尤其是严重的侧后凸畸形,传统的矫形方法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仅依靠软组织松解或植入器械矫正,有时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而脊柱截骨似乎已成一种新的潮流。
采用脊柱截骨技术矫正脊柱侧弯时,由于切除了脊柱区域的后部结构,使脊柱恢复了一定的柔韧性,同时对脊柱凸侧进行短缩,从而减少侧弯凹侧的过度撑开,最大限度获得畸形矫正。但是,脊柱截骨技术是一项复杂的、技术要求较高的外科技术。特殊的解剖结构,如在脊髓周围进行相关操作,使得该技术除面临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操作复杂等问题外,整个手术过程中都不允许任何失误,否则将导致无法挽救的后果,因此在决定在进行脊柱截骨时,必须慎之又慎。
心得体会:
来源:天子手
作者:李蒙
加入按科室分类的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