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的骄傲天玑

如果提到手术机器人,那么大家会想到“达芬奇”,但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仅仅适用于表面软组织手术,而小编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款我国自主研发的、专门用于骨科手术的机器人——“天玑”

“天玑”骨科手术机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关村天智航医疗科技三方联合研发,医院院长、脊柱外科田伟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12年的刻苦攻关,自主研发的心血结晶,拥有完全的自主产权,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智造”产品。

临床试验期间,“天玑”的上一代产医院使用,累计手术超过例。年11月16日,“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正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已成功上市。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骨盆以及四肢骨科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

众所周知,在世界脊柱外科手术领域,被喻为“生命中枢”的上颈椎畸形手术一直是人们难以触及的“禁区”。年8月,田伟教授使用“天玑”机器人辅助系统,成功为一位患有严重寰枢椎先天畸形合并颅底凹陷的43岁男性患者进行手术,误差不到1毫米,震惊全球医疗界!这是世界上首例机器人辅助上颈椎手术,意味着国产骨科机器人攻克了上颈椎畸形这一脊柱外科领域最为复杂的领域。

过去,骨科手术长期受限人类的“眼”和“手”:一方面,因手术在骨骼内开展,人眼无法看到骨内,视觉上存在误差,损伤风险很高,即便通过透视技术看到内部,但得到的是重叠影像,且辐射损伤大;另一方面,人手操作在动作控制力、稳定性和重复性方面均存在不足。

而“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则完美解决了这两大难题:一是“看”的问题,二是动作控制的问题——

解决“看”的问题

谈到车载GPS导航,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田伟教授表示:“我们的三维影像跟导航结合,就相当于把三维影像扫描到显示屏,然后通过导航,进行一个三维的精确定位。车载导航的精确度大概是几米,是平面图像。而我们的精确度在1毫米以内(0.8毫米左右),而且还是三维立体图像。这个机器人最重要的是把精度提高了,国外同类机器人精度也无法小于1毫米。”

解决操作的问题

“国外机器人定位后病人必须一动不动,但咱们的‘天玑’是跟导航结合起来的,可实时跟踪导航信号的,一旦病人发生移动,固定在病人身上的导引器会将这一信息传递给机器导航仪,机器人操作时可以跟着身体变化进行位置纠正。”田伟教授说,“这对我们临床医生非常重要。”

“天玑”突破了多模图像配准、机器人控制、患者实时跟踪和路径自动补偿等关键技术,填补了上颈椎手术机器人的国际空白,它可以兼容2D和3D的医学图像,既能识别X光片,也能识别核磁共振与CT片子。

与完全依靠医生经验和判断的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利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完成手术具有显著优势:脊柱手术中,导针置入精度可提高1倍,导针置入时间减少25%;在创伤手术中,螺钉位置优良率达%,X线透视时间减少83%,导针置入一次性成功率9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天玑”与以往任何一台机器人的不同在于——它是由医生从临床视角主导设计的:实用性强、自由度高、可重复性好,而且改变了手术方式,使骨科结构复杂的手术也可以实现微创。它使复杂手术变得简单,常规手术更安全。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骨科手术已经开启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时代。将手术流程标准化、降低手术对医生经验的依赖、提升手术的准确性和精确率的“天玑”,有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均等化,整体提高我国的骨科手术水平。

相关阅读

能给马做检测的CT机器人要逆天!madeinUSA

30年的迭代——外科手术机器人进化史

如果让“冬兵”来做骨科手术

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创新趋势报告Ⅰ:科技巨头的人工智能布局

年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创新趋势报告Ⅱ:IBMWatson人工智能医疗应用详情剖析

年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创新趋势报告Ⅳ:人工智能搭上医疗可以做什么?(上)

年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创新趋势报告Ⅴ:人工智能搭上医疗可以做什么?(下)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断根治疗的医院
治疗白癜风第一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yuanz.com/gkzx/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