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第26届欧洲胸外科医师年会上,一批中国国产腔镜吻合器以其卓越的性能,吸引了欧洲人的眼球。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国产医疗器械质量不断提升。例如,经皮介入人工心脏瓣膜系统、乳腺X射线数字化体层摄影设备等诸多创新产品实现新突破,甚至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但我国医疗器械起步较晚,依靠进口的局面一时还难以改观,不少产品还在依赖进口。国产医疗器械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恶性竞争严重,而在高端医疗器械市场,95%以上使用国外进口产品。我国医疗器械企业长不大,很难成为“独角兽”企业,原因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
国产医疗器械竞争力不强,与相关产业集中度低有关。我国医疗器械厂家多家,是美国的两倍多。不少类别的医疗产品,同时有三五十家家甚至上百家在做,低端重复,互相压价,严重削弱了医疗器械企业的盈利和创新能力。一些企业放弃技术创新,降低质量管理水平,扎堆模仿难度低、经济收益快的产品,导致大量国产医疗器械走向低端、低质量、低价格,损害了国产医疗器械品牌形象。多数企业跟着国外亦步趋,只做局部或细节性的改进,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产品。
提升国产医疗器械竞争力,需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搞研发。医疗器械是典型的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力量集中攻关。同时,鼓励临床医生参与研发。按理说,医生每天在临床一线,最清楚患者的需求和现有医疗器械的不足。但现实情况是,医生每天病人多得看不完,根本没时间搞创新。加之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利益分配机制不科学等因素,很多医生缺乏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必须用好用足自主创新激励政策,呵护好医疗创新的源头。
提高国产医疗器械竞争力,需要解决审批周期长的难题。我国医疗器械从研发、生产到注册获批,通常需要8—10年时间,被称为“十年磨一剑”。某些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恰恰因其“创新”特点,在注册获批后遭遇质疑而审批缓慢。
提高国产医疗器械竞争力,医院的“玻璃门”。以国产心脏起搏器为例,其使用寿命可达10—12年,价格比同档次的进口品牌便宜20%—30%,但要想进入临床应用,必须打通医保关、招标关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都有窗口期,一旦错过就要等待下一个窗口,创新产品临床应用要拖后好几年。临床应用上不去,单个产品成本无法摊薄,给企业后续的研发创新带来很大挑战。医疗器械研发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创新产品卖不出去,必然会严重挫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而要让创新成果早日落地,离不开好政策扶持。在“标准不降低、程序不减少”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应对创新医疗器械予以优先办理,让创新企业快点长大。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就确保国产医院耗材清单,使其有机会与进口产品同台竞争。希望全社会共同助力,让更多国产医疗器械早日唱“主角”。
中西医结合系列谈
锐评?海外中医师怒怼中西医结合,暗渡陈仓,所为何来?
鼓励中西医结合,将中医推向了西化的不归之路?
系列谈2|继续鼓励中西医结合:是无知还是别有用心
系列谈3?西化中医,只能导致中医的退化,回归中医原创思维,坚持自主意识
系列谈4?鼓励中西医结合,容易让中医跟风西医,削足适履,畸形发展,道路只会越走越窄
系列谈5?要以中医的为主,把西医的东西装进来,这才真正能够实现中西医融合
平心论
王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