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陈辉通讯员何旭鹏
颈椎罕见复杂畸形,医院,医生都不敢贸然手术;3D打印技术将这位病人的畸形颈椎按照1:1的比例、精准再现出来,医生们拿着打印出来的患者“颈椎”反复琢磨手术方案、手术路径,心中有数了,一锤定音,一台复杂、大型手术2个小时就漂亮地完成了!
病人已经康复出院,恢复了正常生活!
昨日,“脊椎外科3D打印数字骨科中心”在医院东院正式举行揭牌仪式。记者从仪式上了解到,3D打印技术已经开始在临床使用,越来越多病人受益!
颈椎畸形病人的颈椎3D打印模型
3D打印将CT数据变为立体等比例模型
医院东院脊柱外科主任、博士导师龙厚清教授介绍,面对需要手术的骨科病人,医生以往主要是依据病人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再根据自己的解剖学知识和已有的临床经验,在大脑中“重建”病人的骨骼形态,再据此制订手术方案。在面对复杂的骨科手术时,制订手术方案、决定手术路径对医生们来说无异于一场“脑力风暴”。
他所在的科室引入了“3D打印技术”情况就改观了不少。将病人的CT检查数据输入这台3D打印机,很快一个与病人的骨骼大小、形态、结构完全相同的硬树脂骨骼模型就能打印出来。把这个模型拿在手里,医生对病人的骨骼情况就能有更为直观、准确的掌握,给术前讨论、手术方案的制订都带来很多便利。医生们还可以拿着这个模型,和病人及家属进行术前沟通也更为直观、便于理解,有助于减少医患矛盾。
脊椎肿瘤病人的3D打印骨骼模型
手术时间缩短,已有病人已受益
指着两个不久前打印出来的脊柱骨骼模型,龙厚清主任向记者解释,“这两个都是我们治疗过的真实病人的骨骼模型,这就是说已经有病人受益于3D打印技术了,而且并不会给患者增加额外的费用。”
一个病人是56岁的女性,患有非常罕见的多发颅椎区和下颈椎畸形,曾医院,医生都不敢贸然给她手术。在医院东院脊柱外科,医生们用3D打印机将她的颈椎和部分颅骨打印了出来,清晰直观。由于手术前准备充分,一台大型复杂手术两个小时就完成,现在病人已康复出院。
另一个是37岁的男性病人,去年7月查出胸椎软骨肉瘤,在当地做了肿瘤部分切除手术,没想到4个月后再次复发,肿瘤压迫脊髓导致瘫痪。由于并不清楚第一次手术过程以及肿瘤侵犯、破坏范围等情况,这种脊柱肿瘤手术后复发需要翻修手术的病例,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难题。
3D打印机将病人脊椎破坏、侵犯等情况精准再现出来,使得翻修手术更安全、肿瘤切除更彻底,术后病人很快康复出院,到出院时病人已经能正常行走、大小便功能也得到满意控制。
一人多高的3D打印机
未来可打印肌肉、血管,甚至植入体
不久前刚刚获得国家八部委颁布的“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医院副院长兼东院院长、著名器官移植专家何晓顺教授也出席了昨天的揭牌仪式。
他说,去年美国的3D打印心脏移植的动物实验已经获得成功,3D打印技术助力听力重建已开始用于临床,3D打印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学的进步就需要不断创新,这是大势所趋。
揭牌仪式
龙厚清主任展示3D打印骨骼模型
龙厚清主任补充说,不久的将来3D打印机不仅仅是打印出骨骼,还能打印出柔软的肌肉和血管。他介绍,有的3D打印机甚至可以打印出可直接植入人体的精准化、个性化骨骼假体,不过这种假体的价格非常昂贵,动辄十几万,随着将来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普及,相信价格会随之下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