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骨科手术 >> 六院骨科 >> 百谷医耗资讯

百谷医耗资讯

国内完成世界首例3D打印枢椎椎体置换手术

近日,医院(简称”北医三院”)骨科刘忠军教授收治了一位12岁的小患者明浩。经诊断,小明浩患有尤文氏肉瘤,癌变部位位于枢椎,病情凶险。经过7月18日、7月31日的颈椎后路和前路两次手术,小明浩换上了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技术人工定制的枢椎椎体。8月18日,小明浩终于自己迈步走出了北医三院的大门。

尤文氏肉瘤是一种病情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的溶骨性病变,对骨骼具有渗透性或虫蚀样破坏。作为罕见的脊柱原发恶性肿瘤,尤文氏肉瘤多发于儿童。其主要累及骶椎,其次是胸椎和腰椎,颈椎最为罕见。

现在国际通用的办法是用钛网支撑。即,用一段钛合金网笼,将其中填充一些骨质,代替原来椎体。把它架到第一颈椎(寰椎)和第三颈椎之间,利用钛网上面的孔洞,结合前方的钛板、钛钉进行固定,达到使椎体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的目的。但是,钛合金网笼支撑力和接触面积有限,抗旋转能力、抗各种屈曲能力也都很薄弱。又因为其存在明显的”应力遮挡,术后与钛合金网笼相邻的椎体往往出现塌陷,椎间高度难以维持。加上钛板有一定厚度,可能造成患者的吞咽困难。术后,患者还需在头部和肩胛打上钉子,在其上下安装一个支架,固定患者的头部。休息时,头根本不能碰到床,这种状态须维持3-4个月,有时甚至到半年。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经过4年3D打印脊柱植入物方面的研究探索,相关文章也已在世界顶级的脊柱外科学杂志发表(InVivoStudyofaSelf-StabilizingArtificialVertebralBodyFabricatedbyElectronBeamMelting)。刘忠军教授和他的团队决定尝试使用孔隙金属代替缺损的脊椎结构。即,使用钛合金粉末3D打印技术,制造出空间结构复杂、符合解剖形态的孔隙金属结构,使骨细胞长入空隙金属内,达到融合的效果。同时,由于人工椎体独特的设计结构,不再使用钛板辅助固定。

传统工艺为减材制造,中间环节多、产业链长,每经过一个环节,都会产生特定比例的边角料,造成的浪费极大,资源和能源转化率相对来较低。而3D打印属增材制造。即,不是经过车、铣、钻等传统减材切削加工,而是通过堆叠材料来直接形成最终产品。

3D打印机的外貌像大号冰箱一样,植入到身体内的人工枢椎就是从这种冰箱里制造出来的。

相关链接:

植入到体内的3D打印人工椎体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首先,医生将明浩的CT数据传给制造企业,工程人员再将数据通过软件分析重建成为三维立体图形。重要的是识别患者骨骼内的病变部位,提取此骨骼信息以及病变组织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假体设计。设计好后,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由技术人员将钛合金粉放入锻造箱内,锻造箱里通过六万伏高压形成的电极丝,一层层锻造,最终形成形态各异、个性化的内植物。

目前,虽然3D打印机和原材料钛合金粉均为进口,但人工椎体的设计和制造已由国内企业自行研发成功。

=============================









































北京看白癜风好的医院
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yuanz.com/lygk/1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