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3月5日川西北地区首例骨科机器人医院成功首秀后。近日,我院又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通过精确“导航”成功完成了脊柱微创手术。这两例由机器人助力的骨科精准微创手术相继成功完成,医院在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的机器人手术时代中不断迈进。
创伤小出血量仅30毫升
骨科机器人再展神奇身手
患者吴先生今年62岁,因车祸导致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入院。3月21日,医院脊柱科、足踝科、上肢科、膝关节科、髋关节科、麻醉科、医教部等多部门科室进行了术前大讨论。考虑到患者体弱多病,为降低手术风险,专家们商医院最新引进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助力完成该项手术。
做好充分准备后,3月23日中午,手术如期进行,主刀医生由脊柱外科主任曹云担任,而骨科手术机器人也已提前进场准备就绪。
手术现场,医生运用C臂X光机采集手术部位图像,通过机器人系统的红外线跟踪器定位,传输到机器人主控台。曹云通过机器人主控台进行严密手术路径规划,智能机器人的机械臂缓缓展开,移动到准确进钉目标位置,曹云顺着机械臂导管准确无误钻入导针,沿着导针植入了6枚螺钉。随后放射技师进行透视验证,确定植入的螺钉位置长度与规划植入的位置长度完全一致。
这台由机器人助力的脊柱精准微创手术成功完成,比传统手术节约近一半时间,手术创伤只有一个不到1厘米的小孔,出血量仅30毫升,术后第三天,患者就已能下床行走。
精度达0.1毫米减少75%辐射
机器人介入让手术更加完美
手术主刀医生曹云介绍,由于手术位置深、不易暴露,且毗邻重要神经和血管,骨科传统手术的三大难题:视野差、难精准、不稳定,并且操作耗时较长,尤其是脊柱手术更是如此。传统方法主刀医生必须具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有偏差,手术就会有风险。
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正好可以辅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辨别手术位置,在术前,医生就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提前规划好手术位置和路径,在手术过程中不用再多次拍X光片,能比传统手术减少约75%的辐射量。
有了机器人辅助,就能进行深层三维空间的精确定位,手术路径更加精确。螺钉适合的长度、宽度和进入骨骼的角度,机器人都能准确计算,精度可以达到0.1毫米。
“机器人介入,让手术更加完美。”曹云表示,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医生制定的手术方案可以得到精确的执行,失误率大大降低,手术的准确性提高了,患者承担的风险和负担也大幅度减少。
安全微创精准
川西北地区患者全面受益
据了解,医院引进的川西北首台“天玑”骨科机器人,是我们国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骨科机器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
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具备三大显著优势:安全、微创、精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精确定位做到了极致。”医院院长林兮说,骨科手术的发展方向是精准化,骨科手术机器人正好做到了这一点,让医院“精准医疗”又上了一个台阶,也使得我市骨科手术质量迈上了新台阶。
“骨科机器人实现了复杂手术标准化、常规手术微创化、关键操作智能化,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改善骨科手术的效果。”林兮介绍,骨科机器人对于脊柱及四肢创伤,尤其在上颈椎疾病、脊柱畸形矫正、脊柱术后翻修及骶髂关节、股骨颈、髋臼等部位的手术方面都具有优越性,对骨盆及髋臼等常规手术难以置钉的患者,以及一些因骨质疏松而不便进行多次进钉尝试的患者极为有利。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以前一些复杂的手术,现在可能会变得简单得多。
林兮表示,骨科机器人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面,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精准和手术的质量效果,加快术后康复,有效降低综合手术费用,让绵阳及川西北地区老百姓享受到“高”“精”“尖”的医学治疗技术,更好更快地恢复健康。
(术中路径规划)
(术后透视情况)
京诚智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