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的生活与健康报
“静脉栓塞包括下肢静脉血栓和肺动脉血栓,一直是全球医疗热点问题。”严静教授指出,在欧美国家,静脉栓塞症备受
静脉栓塞症多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且在骨科手术后和骨创伤科患者、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率较高。
研究发现,骨科大手术后,静脉栓塞症的发生率超过40%,我国骨创伤科患者静脉栓塞症发生率为10%~50%。“这是由于骨科大手术后或者骨折后,患者因为不能动或者怕痛不敢动等原因,长期卧床,导致下肢血液流通不畅,从而增加了患静脉栓塞症的风险。”
国际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内科住院患者如不采取血栓预防措施,静脉栓塞症的患病率为4.96%~14.9%,危重患者中静脉栓塞症的患病率更高。大多数发生在住院后1周到2周内。
静脉栓塞症的发生主要与长期卧床、感染、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卧床时间大于3天、吸烟等因素显著增加静脉栓塞症的患病几率。
严静教授强调,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家属,都应高度重视静脉栓塞症的防治。
“静脉栓塞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怎么预防静脉栓塞症是问题的关健,为此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共识、防治指南可以为临床中静脉栓塞症的防治提供指导意见。”
严静教授说,《医院内VTE预防与管理建议(版)》建议对于高风险或全部住院患者进行静脉栓塞症的风险评估。
对高危患者但没有出血风险的考虑药物预防,但正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有抗凝障碍的患者,以及有器官出血风险的患者不适宜使用抗凝药物;
如果出血风险很高,考虑物理预防,但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下肢严重水肿,下肢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压或肺栓塞,下肢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做过皮肤移植手术等,下肢血管严重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病变,下肢严重畸形,这些情况的患者均为物理预防禁忌。
一旦出血风险降低或消失,应尽快启动药物预防。一般患者推荐药物预防时间为7~10天,对于血栓风险极高的患者,如骨科大手术后或者活动期恶性肿瘤患者,可延长预防时间至28~35天。
“提高意识和全面筛查高危患者是预防静脉栓塞症的有效手段,同时患者自己也要积极预防。”
严静教授建议,
正在住院和手术后的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多活动,只要活动量提高了,静脉栓塞症的患病率就会明显下降;
在平时生活中,应避免久坐不动,饮食上应低脂、低糖、低盐,戒烟限酒;
正在服药的患者应按医嘱用药,切忌随意增减药量;
一旦发现下肢浮肿、胀痛、双下肢粗细不一等症状时,应尽早就诊,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谢文竹吴婧)
生活与健康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