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医院涉事手足显微外科主任郑晓菊说,那天是8月15日手术室的最后一台手术,一位40多岁农民工,腿部严重受伤,难度很高,手术没吃没喝7小时,终于为患者保住了左腿,心情很激动,也为告别这个手术室,所以拍照留念。
自拍医生:边看评论边流泪
12月22日上午,在医院,记者见到了手术室自拍事件的主人公之一——手足显微外科主任郑晓菊,她详细介绍了当时的情景。
那天是8月15日手术室的最后一台手术,一位40多岁农民工,打工时腿部严重受伤,骨折、皮肤缺损,医院说要截肢,当时手术难度很高,在显微镜下进行,修复血管和创伤,手术从早上10点进行到下午5点半,大家都没吃没喝,终于为患者保住了左腿,心情都很高兴。
当给患者打完石膏即将出手术室时,大家就一同拍照留念。一个原因是手术成功,大家都很高兴;另一个原因是,对使用十年的老手术室的最后告别,第二天就要进入新手术室工作。郑晓菊说,当时照相时自己取下了口罩,是因为作为主刀医生,自己已经出了手术室,又被叫回来拍照,本身对口罩过敏,每次戴时都要在里面垫块布,当时着急,就没有再找垫布带上口罩。“当时是盛夏,天气非常热,手术室因为搬迁没有空调,只开着小风扇,大家都热得满身汗,手术时间长,难度又高,感觉特别累,想着老手术室也不再用了,大家都想拍照纪念一下这个特殊时刻。”
自从照片被曝光三天以来,郑晓菊说自己彻夜难眠,边看网友评论边流泪,没想到引起了这么大 据一名当事医生回忆,8月15日一早,郑晓菊带领着3名医生、2名麻醉医师和4名护士走入“老手术室”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在六个屋子之间走了走,看了看。他们都知道,当这一天过去后,医院的手术室将被挪到在北侧新起的那座大楼中去,原手术室则将随同老门诊楼一起,医院过去近10年的岁月里。
郑晓菊是该院手足显微外科主任。医院起始筹建的时候她就来到这里,和同事们在这个手术室里做了近台手术。根据她的陈述,医院带来了社会效应,规模也从张床位发展到张床位,医护人员数量则从人发展到人。
这天早上,当这个手术团队做准备时,手术麻醉科主任张登文正在指挥着大家搬运医疗器械,在新老手术室之间往来穿梭。张登文也和这间手术室共同经历了10年时光,现在不得不亲手把它腾空。医院的手术一天都不能断,医院一天要进行近30台手术。新老手术室的搬迁、交接和手术都在同时进行,忙乱之间,张登文只得打消了让全科医生在老楼门前合影的念头,让他至今遗憾。过去10年间,老、新手术室,都是他参与筹建起来的。
8月15日的这最后一天,张登文吩咐说只给老手术室剩下做三台手术的设备,其余全部搬至新楼。而这三台手术中,包含着让郑晓菊和张登文最揪心的一台。上午10时许,郑晓菊的团队已为这场关键的手术做好准备,能否挽救患者“毁损伤”(血管、神经和软组织广泛破坏)的左脚,使其不致截肢,在此一役。
这一天,该院对40岁民工吴春晖(化名)的手术,进行到了“皮瓣手术”的关键一步。在对医院“慕名而来”之前,吴和家医院的建议,将伤脚截肢。不过这台手术,即便对于有“中国显微外科临床基地”、“西安市医学优势专科”等多种称号的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来说,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皮瓣手术涉及到接血管、接神经,在显微外科中是难度很大的。”医院医务处主任、有四十六年从医经验的段治国介绍说。10点30分,手术开始。先后启动的还有一台骨科手术,以及另一台小手术。4个月之后,前两台手术的场景意外地被置于全社会的目光下。
七个半小时“皮瓣手术”
医生们用白话来解释的话,“毁损伤”是一种近乎毁灭性的损伤。患者骨折之余,皮肉亦全面撕裂。
“手术当然很难,首先要给患处清创,找到这块儿的血管、神经,然后从取下来的另一块肉上找到血管、神经,到了那个区域的时候要对接。医院宣布要截掉的脚,后来被我们成功保住了。”主刀的郑晓菊说。
宣布“保住”已经是七个半小时以后的事了。从上午10点半到下午6点,九名医护人员“没吃没喝没休息”;再加上在搬迁的一片纷乱中,空调坏在了这个酷暑时节,手术团队靠两台电风扇坚持完成了工作。
“这对外科医生来说倒也是正常的,我们还有工作一夜不吃不喝的时候。”郑晓菊说,“但在最后一天把这台手术拿下了,大家都很开心。”
下午6点,最后的缝皮工作也做好了,打石膏、上绷带,患者的左脚被保住了。主刀的郑晓菊这才松了口气,摘下了口罩到手术室外休息,喝了口水。而这时压力已全部卸下,喜悦的情绪开始在手术室里蔓延。有人提议拍照留念。
“好像是大家不约而同的。这一台特别有价值,我们可以跟后来人讲,我们老手术室最后一台手术是怎样的。做这么大一个手术,留个影,(我认为是)非常朴素、非常简单的一个想法。”郑晓菊说。
手术已经全部结束了。全麻状态下的吴春晖仍躺在手术台上,即将被抬上手术车。在外面休息的郑晓菊被叫了回去,已经摘下了口罩的她并没有重新戴上,一是因为对口罩材质过敏的她,已将平常垫在口罩里面的布丢掉了;二是因为,手术室已完成了最后一台任务,而后面再无手术,所以“无菌”的需求就不再必要了。就在这时,护士拿起了手术室拍摄资料照片用的“傻瓜”相机,给这个团队留下了这个影像纪念。郑晓菊回忆,那些“小孩儿(年轻护士)”拍照时自然地摆出了姿势。
据介绍,这张照片一是作为老手术室的临别合影留念,二是作为手术成功的资料留存。医务处主任段治国证实说,医院对以往有价值的医学资料,都会拍下来留作资料。而8月15日这一天,留资料的功用恰好融进了合影留念中。据称全院10年来这种情况只此一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那条伤腿是故意露出来的。
“有人说你们给患者露在外面暴露别人隐私了。我是这么想的:别人都说要给他截肢了,我们费了那么大劲给他保住了,我们要给他的肢体留个照片有什么不可以的?我相信他清醒的时候我问他的话,也一定是可以的。之后我们拿照片给他和家属看,得到的也只是千恩万谢。”郑晓菊说。
(来源:华商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