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在股骨干骨折的治疗中,髓内钉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最大限度地减少软组织剥离的优势。顺行髓内钉用于大多数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具有较高的骨折愈合率和较低并发症发生率。然而,由于髓管增宽和远端皮质质量下降等原因,峡部下股骨干骨折的顺行髓内钉固定较为困难,可能会出现愈合不良、对线不良、固定失败或进行性复位丢失等并发症。近期中国台湾学者Tzu-ChengYang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提出了骨折部位与股骨峡部髓腔直径比参数(FI比),用以评估顺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峡部下骨折的并发症风险。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Injury》杂志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声明:本文翻译自《Injury》杂志上的学术论文,因中英文语言表达习惯不同,翻译可能存在偏差,如有疑问请文末留言或参看英文原文。
原文题目及作者名单
摘要
背景:使用顺行髓内钉固定治疗峡部下股骨干骨折非常困难且并发症发生率高。本研究旨在确定该手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评估骨折部位直径与股骨峡部直径的比值(FI比)预测并发症的可靠性。
方法:对年1月至年12月期间因股骨干峡部下骨折行顺行髓内钉治疗并至少随访12个月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主要结果是并发症,包括不愈合、对位不良、固定失败或进行性复位丢失。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计算了作为并发症预测因子的FI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生成受试者ROC)曲线以建立FI比的阈值,以预测顺行髓内钉入后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共纳入65名患者,平均年龄为47.1岁。使用单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粉碎性骨折类型(p=0.)、螺钉到骨折部位的距离(3cm)(p=0.)和较高的FI比(p=0.)与并发症相关。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FI比被确定为顺行IM钉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ROC曲线表明FI比≥2时在预测并发症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2和0.72。
结论:本研究表明,在股骨远端峡部下骨折的顺行髓内钉治疗中,骨折部位髓内直径较宽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关。FI比可能是此类骨折顺行髓内钉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靠预测指标,对于FI比值较高(≥2)的患者,应考虑其他替代治疗方法。
表1术后并发症及相应处理
图1FI比的测量及计算方法表2Logistic回归分析图2ROC曲线显示FI比率≥2预测并发症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2和0.72
图3患者52岁女性,右股骨远端骨折,FI比率为1.7(a)术前AP检查(b)1个月AP检查(c)6个月AP检查,骨折愈合
图4患者51岁男性右股骨干远端骨折,FI比值为2.3(a)术前AP位(b)1个月AP位(c)6个月AP位,骨折成角畸形
英文学术文章表达示范
译者:髋关节外科中心骆聪聪
往期文章:1、转子间骨折否需要牵引下拍X线片?
2、SuperPATH入路下THA技术详解
3、复杂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实用方法
4、老年转子间骨折髓内钉直径大小的选择
5、细致的术前计划可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
6、科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