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外科手术经历了开放外科手术、微创外科手术和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三个阶段。手术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可协助人类克服生理上的限制,其具有操作精准度高、操作稳定以及可重复性强等特点,就精度要求较高的微创手术而言,手术机器人为微创手术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临床效益。年,美国直观外科公司研制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并获得FDA认证,在往后十多年间,其在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入中国,拉开了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序幕。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由8.8亿元增长至近41.9亿元,该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7.6%。未来,随着手术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渗透率的提升,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持续增长,预计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到.8亿元,—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5.7%。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2亿元,—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9.5%。然而,由于国内手术机器人起步较晚,进口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年手术机器人市场份额排名中,直观复星的市场占比最高,约为67.5%,其次是天智航、博医来和华科精准分别占比为8%、.2%和1.8%左右。从我国手术机器人细分市场来看,目前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最大的细分市场,约为75.2%;其次是骨科手术机器人、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分别占比约10.6%和4.5%,其他类型手术机器人市场占比合计约为9.7%。
但直到年前,国内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一直被达芬奇Si及达芬奇Xi手术系统独占。由于没有竞争对手,国内进口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要0万元,单次手术耗材近万元,远高于达芬奇的全球均价。进口产品高昂的价格推动了国产品牌快速崛起。年国产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迎来重大突破,威高的妙手拿到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第一证,年1月微创的图迈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以及年6月思哲睿的康多机器人获批吹响了国产替代的号角。
资本市场上,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投资事件数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融资事件数量共起,其中20起单笔融资金额在1亿元以上。IPO方面,除思哲睿外,今年4月,精锋医疗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11月,键嘉机器人与中信证券签署了辅导协议,拟A股上市。整体而言,直观外科公司在行业内具有开创性和垄断性地位,但其高昂的价格和傲慢的技术特点也给了国产品牌弯道超车的机会,思睿哲手术机器人产品在临床数据比肩达芬奇,同时大幅降低患者使用成本,有效应对了供应链安全问题。
骨科企业入场能否推高市场天花板?最后,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挑战还包括激烈的竞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每年在中国完成的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数量由年的零增至年的24例,并预期自年起按.8%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至年的79,例。中国的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于年的渗透率为低于0.1%,估计于年将达.1%。
虽然手术量预期增长量较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能力负担骨科手术机医院医院,但国内的大型骨科中心是有限的,每个省的大型骨科中心只有三到四家。假如未能开拓基层市场,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空间有限。
抢占国内大型骨科中心的企业超过十家。脊柱类获证厂商有美敦力、捷迈邦美、鑫君特(年获批)、铸正(年获批);关节类获证厂商有史赛克、微创医疗(年获批)、骨圣元化(年获批)、键嘉(年获批)、和华瑞博(年获批)。还有多家企业的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医院较少不仅仅是国内市场的特点。在美国,商业化较为成功的史赛克的Mako手术医院付费能力有限的挑战。史赛克年Q2的财报显示,与同期相比,其Mako手术机器人第二季度的销售额增长了19%。然而,医院转向租赁协议或融资,而不是直接购买设备,该公司每季度的收入正在减少。总的来说,骨科手术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是医学发展的趋势,其未来市场空间之大,增长速度之快或许难以用过去的产业历史数据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