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潘叔,特别后悔的一件事就是,不该把自己的所有存款全都告诉儿子。
听过一句话:“人心,经不起金钱的考验。”亲情,有时候也是如此。在金钱面前,它会变得现实,变得扭曲,变得不堪一击。人都说,亲情是以血缘关系来维系的,是牢不可破的。可是你看,还有一些人,他们的眼里,只有利益,只有好处,并没有太多的情感可言。对这样的人,掏心掏肺、坦诚以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最后受伤的只能是自己。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钱是好东西,它能使人不再心慌,并且叫人产生自信。”不得不说,钱的确是一个人最好的安全感。当你手上有了足够的存款,你也就有了足够面对生活的底气。而对于步入晚年的老人来说,也是如此。手上的存款,就是他们的依靠,是他们安然度过晚年生活的屏障。就像小区的杨阿姨,她明确表示不会把存款告诉子女,而她也是这样做的。虽然,她很爱自己的儿子,但在内心深处,还是坚信:凡事要靠自己,不能太仰仗子女来养老。尤其是见了太多老人,对子女不计回报却无人善终的故事,更让她坚信要为自己留退路的想法。所以,她并没有告诉儿子,自己家里到底有多少存款。而是把这些存款,分成了3个部分:第一部分,日常生活基本开销;第二部分,培养爱好的钱,比如定期旅游,学习摄影、插花所需要的花费;第三部分,生病的钱,包括体检、拿药、住院、请护工等。而这些存款,就是她晚年生活的底气。杨阿姨说,现在上了年纪,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等毛病一大堆。医院看病,都是花自己的钱,知道儿子、儿媳工作忙,也没麻烦过他们。有一次动手术,在医院住了大半个月,本来说请护工,但儿子、儿媳怕护工照顾不周,想着自己来照顾。杨阿姨怕儿媳内心不情愿,便提前说好会给儿媳结工资,最后的结果是,儿媳照顾得很尽心,而她也顺利出院了。看过一句扎心的话:“谁的晚年都是一场血雨腥风。”人到晚年,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存款,便是他们最大的安全感,是他们抵御风险和掌控生活的底气。只有这样,当意外和疾病发生时,他们才有足够的钱去应付,而不是只剩下手足无措。回到上面这个问题:“到了晚年,要把存款告诉子女吗?”答案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个:要或不要。但是,我想对回答“要”的人,提一个醒:你可以选择把自己的存款,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子女,前提是:子女的人品过硬。
这里的人品过硬,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他们是懂得感恩的人,记得你的好,也孝顺敬重你;第二,他们是靠谱踏实的人,不投机取巧,不好吃懒做。我们总说,人世间最无私的,莫过于父母的爱。老人之所以把家里的存款告诉子女,是因为他们爱我们,想让我们过得更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辜负他们的爱,孝敬、尊重以及照顾他们。另外,对于回答“不要”的人,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由支配自己金钱的权利。你可以拿存款为自己的爱好买单,也可以把它作为晚年的依靠。这都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是为了防备子女(人品不好的除外),就可能会寒了子女的心。诚然,人性是复杂的,在金钱面前,亲情也可能会变质。但还是要相信,大部分的子女是温暖善良的,他们并没有过多的想法去惦记父母的钱。遮遮掩掩,故意隐瞒,反而会伤了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最后,还想说的是,这世上并不是非黑即白,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关于“到了晚年,要把存款告诉子女吗?”这个问题,有下面几点建议可供参考1.对于不孝顺或败家的子女,一定不要告诉。2.子女遇到困难,比如失业、破产等,能帮就尽量多帮一点。3.不要吝啬自己,老了更应该对自己好一点,该吃吃该喝喝。4.如果子女比较多,在钱财的分配上,尽量一碗水端平,以免引发家庭矛盾。特别认同一句话:“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是啊,就像“到了晚年,要不要把存款告诉子女”这个问题,“要”与“不要”只是一个形式,背后所折射的却是亲情与金钱的纠葛,是复杂的现实生活。但不管怎样,还是想说,亲情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纯洁的。请不要让它在金钱面前过于沉重,更不要让它轻易地被打碎。让钱归钱,让生活归生活。毕竟,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是不要钱的。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