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时代,不是互联网,而是机器人。
——比萨圣安娜大学PaoloDario
意大利比萨圣安娜大学教授PaoloDario在年8月进行了主题为《下一个时代不是互联网,而是机器人》的演讲,他表示下一个时代不是说没有互联网,而是未来机器人带来的颠覆式创新和重大驱动力将远超互联网。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仿佛“外来物种”般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AI智能音响,到快递分拣、物流运输,乃至自动泊车、无人驾驶......机器人已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昨天,医院举办发布会,骨科手术机器人正式亮相,医院骨科陈明教授顺利完成一台股骨颈骨折中空钉内固定手术,正式宣布“骨科手术迈入机器人时代”。
通过网络直播,在场的媒体代表“目睹”了一场由“机器人”完成的骨科手术。
接受手术的吴女士前几日在家中不慎摔倒,一下摔断了股骨颈,需要手术复位并进行内固定。
传统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需要凭借经验,结合术前的透视影像片子,确定打钉子的位置。然后凭着一双“铁手”,徒手将钉子打到该打的位置,起到固定的作用。
作为主刀医生的医院创伤骨科陈明教授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完成了这项手术。
“非常完美!”主刀的陈明教授说,骨科医生也是“熟练工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们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锤炼,培养出直觉,徒手做手术钉子也能够打得准。但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每次都毫无误差。
“就像学生考试,考七八十分容易,考到95分以上就比较困难,更难保证每次考试都能考到分。”但是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使用,则让次次分成为可能。
那么,这个大大提高手术精准度的“机器人”究竟长什么样子呢?又有哪些特殊技能呢?
它名叫“天玑”,是我国自主研发成功的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由主控台车、光学跟踪系统和机械臂构成。也是国际上唯一覆盖13个部位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其临床精准度为0.8mm。而作为同类型的机器人,法国的ROSASpine、以色列MazorX、美国Mako只能作用于1-2个人体部位,其精度也多只能精确于1-2mm之间。
“天玑”骨科机器人可覆盖人体13个部位
主控电脑就是机器人的“大脑”,将医生的想法传达给机械臂和光学跟踪系统;光学跟踪系统是机器人的“眼”;机械臂是机器人的“手”,这只独臂运动灵活,操作稳定,能达到亚毫米的精度。
手术时,医生通过C臂机进行透视,影像传导进入主控系统后,形成一张手术部位的“三维地图”。
医生在图上规划好手术路线,主控电脑将医生规划的路线传达给机械臂和光学跟踪系统。一方面指导着光学跟踪系统进行导航,准确指示进钉位置;一方面指挥着机器臂在正确的位置进行精确操作。
手术医生相当于同时拥有了具备透视功能的高精度眼和高度稳定的手,从而实现体外精确定位,使螺钉进入骨骼的角度和位置更加准确。
比如严重的骨盆骨折,因为骨盆属于不规则的骨块,骨折后手术困难,钉子难打、调整机会少,还需要钢板帮助固定。手术中就需要医生反复透视确定进钉位置,而在手术前机器人的辅助下,只需要术前规划、术后验证两次成像,一台手术辐射量能降低70%以上。
而且传统骨盆骨折手术,切口可能达到20厘米以上,但使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后,伤口可能是几个不到1cm的小孔,精确地打进钉子进行固定。
如今,骨科手术医生的成长路,可以在机器人这种高精尖的辅助设备下得到提速,更加稳和准,少走很多弯路,大大降低失误的概率。最终目标还是让患者获益。
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医生就可以让每一台常规的手术拿满分,让高难度的复杂手术更安全,让更多骨科大手术实现微创、微损伤。手术效率高、时间短,手术和麻醉风险降低。患者伤口小、出血少,还能减少医疗耗材费用,这些优势都能让骨病患者大大受益。
医院的王俊文教授说,四医院骨科一直以来都很注重技术对手术质量提升带来的效能。手术机器人就像一列火车,我们听到汽笛的时候觉得很远,但当它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再奔跑,是怎么也赶不上的。所以从早期的3D打印、导航技术等的运用,我们一直保持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一直在先行先试。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正是这种背景下被引进。
一方面是多年临床经验的医护工作者为患者提供贴心、专业的服务,一方面是有着国际领先科技优势的“机器人”保驾护航。因此,我们相信,未来已来!
文
上策君
图
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