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收了一个老年病人,80多岁,夜里自己起床上厕所,一下没站稳摔倒了,当时就起不来了。赶紧叫来了老伴儿,给子女打电话,叫救护车,医院。一拍片子,得,股骨颈骨折。
这是骨科再常见不过的一种老年性骨折了,可以说只要是骨科医生,每个月都要碰见几例,对于专门搞关节外科的医生或者创伤骨科的医生来说,那更是司空见惯。
但是,对于这个老年患者的家人来说呢?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
老年人这么大的年龄,骨折之后站不起来了,面临着卧床,到底是手术还是不手术?
手术有风险,风险还很大;可是不手术,老年人能经得起躺好几个月吗?
几个月之后,骨头能长好吗?
就算骨头能愈合,卧床几个月之后老年人还有力气再次站起来吗?
治疗的几个月当中,发生肺部感染怎么办?出现褥疮怎么办?长血栓了怎么办?
家里子女都上班,孙子辈儿的都上学,怎么照顾老人?
老年人本来就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治疗期间加重了,复发了怎么办?
选择手术,万一发生了意外,下不了手术台怎么办?瘫痪了怎么办?
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人财两空怎么办?
医生给我说了好几种手术方案,该选哪个?
这么多的问题,一股脑儿的全部抛给一家人,别说是非医务家庭了,就是我自己的,家里的老人出现这样的情况,肯定也够我抓耳挠腮,抉择艰难了。
这一次的这位老人,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三个孙女,三个孙子,原本应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晚年,现在去遭受了飞来横祸。家人更是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又着急又不知所措。
于是我把他们所有的子女都叫来,围坐在一起,好好讨论一下这个事情。
今天的这篇科普,我就把这次讨论的主要内容整理下来,呈现给大家,让大家知道,下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如何选择、如何注意、如何面对。
家属:为什么只是轻微的摔倒,很缓慢的坐在了地上,就粉碎性骨折了?在医学上,把这种骨折叫做脆性骨折,也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他的根本原因是老年人骨头太过疏松,几乎没法承受任何的碰撞摔打。如果是年轻人,比这摔得更严重,往往骨头也没什么事,但是同样的外力,放在老年人身上,可能就会粉碎性骨折。有些老年人,甚至仅仅是打个喷嚏,或者坐公交车颠簸了一下,都会发生骨折,这个在骨科时而有之。
那么骨质疏松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哪里呢?脊柱、髋关节、手腕、肩部,其中以髋关节后果最为严重,因为这里骨折了,患者就无法走路了,只能卧床。那么卧床将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肺部感染,褥疮,尿毒感染,肺栓塞,脑梗塞等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骨科医生总是强调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但是很可惜,很多人都不重视。
后两个都是骨质疏松病人的骨密度形态,这哪能经得起摔!
家属:听说大胯骨折可以换关节,可以打钉子,我们该选哪个呢?我们人体的髋关节你可能没听过,但是有个名词您肯定听过,“股骨头”!
髋关节这里,有两个位置经常发生骨折,一个叫做股骨颈骨折,一个叫做粗隆间骨折。如果是股骨颈骨折,而这两个不同位置的骨折,又分别有四种常见术式:
股骨颈骨折——
A:人工关节置换
人工关节置换最大的好处,适用关节假体,替代原有的断损的骨骼,这种替代是即刻稳定的。也就是说不出意外的话,大部分病人术后三天以内就可以下地负重。这就大大避免了因为卧床而导致的并发症。我们都知道,年龄大的人就怕躺倒,一旦趟几个月,那各种并发症接踵而至。最后要命的往往不是骨折本身,而是因为卧床,而发生了肺炎,褥疮等等。就算老年人命大撑过了那几个月,也会因为卧床造成心肺功能的严重下降,元气大伤,身体情况大不如从前。不要说老年人了,你在床上躺三个月试试。
针对不同的年龄和身体的基础情况,人工关节置换又分为半髋置换和全髋置换,半髋置换,只换股骨头,断掉的,不要了,直接换成金属的。但是因为只置换了髋关节的一半,所以这种置换,使用寿命有限,仅适用于身体情况较差,或者预期寿命较短(<15年)的老年人。而另外一种全髋置换,不仅换股骨头,连和股骨头相对应的髋臼窝也一并置换,这种假体使用年限比单纯换股骨头要长很多,一般适用于身体情况较好,预期寿命较长的中老年人。当然,半髋置换比全髋置换手术时间短,风险小,这也是它的一个优势。
B:空心螺钉固定
空心螺钉固定,实际上就是把断损的骨折用螺钉给定起来,它的优势是保留了原有的股骨头,如果骨折愈合了,也没有发生创伤性的股骨头坏死,那么股骨头还是你的,没有置换也就不牵扯到假体使用寿命的问题。
那有的病人可能会问,这多好啊,为什么不都用这种方法呢?
它也有它的缺点:
第一:因为是固定骨折,所以牵扯到骨折愈合问题,也就是说,在骨折愈合到有具有足够强度之前,病人都不能下地负重,这大概需要多久呢?6-12周。也就是说,这种手术方式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卧床问题。有些年老体弱的病人别说让他躺6~12周了,就是躺三四个礼拜,都可能要了他的命。
第二: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几率极高,也就是说虽然把它钉起来了,骨折也愈合了,但是三年以内,再次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概率非常之高。
综上,这种手术方式仅适用于比较年轻的患者的股骨颈骨折,他不怕卧床,但是因为预期寿命长,换了人工假体之后,会非常担心假体使用年限的问题。因此,用这种手术方案,给他们的骨折一次愈合的机会,万一3年内发生的股骨头坏死,再做全髋置换。而对于老年人,最主要的矛盾在于卧床的风险和手术的风险相权衡,而不是假体使用年限,所以一般不选用这种手术方式。
粗隆间骨折——
C:髓内钉固定
就是在骨髓内打入固定用的钉棒。由于这个部位的骨折往往都是高龄患者,带有严重的骨质疏松,一摔往往都是粉碎性的,破镜很难重圆,因此通过这种插入髓腔的髓内钉技术,就像穿糖葫芦一样,给断掉的骨头一个主心骨。让骨头自己愈合。
同时呢这个手术是一种微创技术,只需要开2-3个很小的切口就可以完成。做的熟练的骨科医生,从切口到完成手术只需要20分钟。
由于这种也是需要等到骨折愈合一定程度了才能下地复杂,因此也面临一段时间的卧床问题。有的患者可能会问,那为什么同样是高龄的人,这种骨折不能用人工关节呢,其实对于一小部分粗隆间骨折也是可以做人工关节置换的,但是手术要求啊,效果啊,难度啊,比股骨颈骨折要差一些和复杂一些,因此现在主流的技术还是髓内钉技术。
至于髓内钉技术当中的更多不同的技术流派,就不一一赘述了。大同小异而已。
D:动力螺钉技术(钢板+钉)
这种技术是以前的经典技术,目前在一些没有普遍开展髓医院,仍然是治疗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技术。
但是有一些碎的特别厉害的粗隆间骨折或者位置比较特殊的骨折,没法用髓内钉的,有时候还必须得用这种相对传统的手术方案。
综上,对于粗隆间骨折的老年人来说,就要看你所找的医生给你评估后适合哪一种了。但是不管哪一种,除非关节置换,否则都没法避免卧床一段时间,等待骨折愈合。
但是,不能下地不代表会一直疼。做完手术要不了几天,疼痛感就会明显缓解。病人也能做起来了,也敢翻身了,甚至可以做轮椅了,只是不能下床走路而已。
家属:老人年龄大了,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大,能不能保守治疗呢?首先我必须很遗憾的告诉大家,很多移位明显的髋部骨折,是无法自然愈合的。也就是说断开的骨头,永远都没法再重新长在一起。这也就意味着,有些老年人,如果不手术,可能熬过卧床的几个月能保命,但是自理能力,将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再次站立行走。
然后我还要提醒大家一句的是,老人在卧床期间,甚至是以后,可能都要卧床,这对子女的照顾和护理要求极高。尤其是当老年人出现了褥疮等卧床并发症,又无法自理,甚至大小便都需要照料时,对全家人的细心耐心精力,都是非常大的考验。俗话说,床前百日无孝子,在医院里看遍了人情冷暖,我希望大家考量一下自身真实的照料能力,再慎重作出决定。
当然如果基础疾病太多,那么基本,上手上了手术台,就可能下不了台,那这种情况属于手术的禁忌症,是你强烈要求开刀,医生也不能给你开的。
我自己的整体感觉是,只要不是身子弱的一塌糊涂的,搏一把还是有些必要的。
年,我的奶奶,因为股骨颈骨折住院了,住在我自己的床位上。当时奶奶70多岁,老年痴呆已经有10年,谁也不认识,同时呢,还有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生活不能自理,但是可以哆哆嗦嗦走路。但是全家人就在让我拍板做决定,最终我决定:做!半髋置换!结果是幸运,我奶奶手术后三天下地,加上爸爸姑姑等子女悉心照料,每天扶着她练习走路,两个月之后,奶奶已经恢复的和摔倒之前没有区别。虽说现在她老人家由于老年痴呆的加重,已经难以自己站起来了,但是当初手术的决定,让我们这些晚辈能够有机会多陪伴她几年,是全家人的幸运。
但是就算大家再想手术,有以下几种情况呢,就不建议你再拼命了,因为机会渺茫,反而还会大大缩短家人最后再一起的时间:
①平时就因为偏瘫,骨折的这条腿,不能负重走路的,最好就不要手术了,尤其不要进行关节置换。因为骨折愈合也好,关节置换也好,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患者能够重新站起来,避免长期卧床。但是如果你本来就站不起来,走不了路,那么你冒这么大风险,去搏一把,所换来的收益,就不划算了。
②已经开始有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热等情况的,如果没法把感染控制住,最好也不要手术了。
③身体极度虚弱,严重营养不良,皮包骨头,老年人自己不能吃饭,或者重度贫血,整体处于全身的衰竭状态的患者,建议不要再冒险了。
④最近发生过脑梗,心梗的,那么手术期间喝手术后一段时间内,再次发作的可能性非常大。
⑤预判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没法坚持挺过卧床1个半月的,那么除了关节置换之外,其他的手术方式可能都无力回天,因为都需要等待骨折愈合才能终止卧床。
家属:如果保守治疗,在卧床期间要注意哪些事情呢?再次提醒大家,骨折本身不死人,而骨折造成的卧床,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很多都会要到老年人的命。而无论你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之后卧床养病,我们的重点不要放在骨折上,而应该治白癜风南京哪家医院好白驳风在哪看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