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冠心病患者行骨科手术的麻醉管理

本文作者为首都医科医院麻醉科张亮卿恩明*赵丽云,本文已发表在《麻醉学大查房》年第6期上。

1.病例摘要

患者女,76岁,58kg,主诉:近周来,轻微活动后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息数分钟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缓解。高血压病史10余年,型糖尿病史6年,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降压药及降糖药进行治疗。患者在外院行冠状动脉造影,1周后行走时不慎摔倒,导致右股骨颈骨折,来我院治疗。入院时神志清楚,处于平卧位,右下肢活动障碍。

查体:体温37℃,血压(BP)/95mmHg(1mmHg=0.kPa),心率(HR)60次/min,呼吸频率(RR)1次/min。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动过缓,HR59次/min,左心室肥厚,T波改变,Ⅱ、Ⅲ导联ST段抬高0.5mV。胸部X线摄影检查示:气管居中,双侧胸廓对称,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80%,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回旋支狭窄75%,对角支开口处有小斑块梗阻。

入院后,心内科医师会诊认为,患者行手术麻醉的风险极大,建议应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再行骨科手术;心外科医师会诊认为,患者无心外科手术适应证,应先由心内科医师进行介入治疗,再行骨科手术。心内、外科医师均认为无治疗指征。在家属强烈要求处理骨折的情况下,骨科与麻醉科医师经商量后决定,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股骨头置换术。

.麻醉管理

.1术前评估

.1.1实际麻醉术前评估

本例患者系高龄女性,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糖尿病史6年。术前,活动后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息数分钟后疼痛缓解,属较典型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很容易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本例患者的冠心病症状属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证实为冠心病,且合并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病变程度严重。围术期风险较大,麻醉处理难度极大,随时存在发生心脏意外的可能。

.1.术前评估分析

.1..1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定义及分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而且严重的心肌缺血症候群。根据临床表现,本例患者属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即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胸痛发作次数增加,疼痛持续时间延长,诱发心绞痛的活动阈值明显降低,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劳力性心绞痛分级标准(CCSCⅠ~Ⅳ)加重1级以上且至少达到Ⅲ级,含服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症状的作用减弱,病程在个月之内[1]。

.1..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度分级

根据年出版的最新不稳定型心绞痛Braunwald分级(表)[],本例患者应属ⅢA级。

.1..3围术期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

根据00年Eagle等[3]制定的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ACC/AHA)围术期心血管危险性(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或死亡)评估指南,本例患者术前有明显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其围术期心血管危险因素分级应属高危,围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0%~15%,其中心源性死亡风险5%。

.1..4术中风险

术中麻醉药物作用造成的血压波动、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或麻醉过浅引起的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等,可导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缺血事件;术中大出血、血红蛋白下降可导致机体氧供需失衡;内环境紊乱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等。

骨科手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为,填充骨粘合剂和嵌入股骨假体后,出现显著低血压,导致心搏骤停甚至死亡。骨科手术中,患者常发生深静脉血栓,而且肺栓塞是造成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近端血管(股静脉和股动脉)栓塞发生率为10%~0%,很容易导致肺栓塞。长骨骨折的患者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临床上出现明显脂肪栓塞的患者占10%~15%[4]。

.术中管理

..1术前用药

术前患者由于紧张,血压上升,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很容易发生急性心肌缺血,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因此对患者的术前用药非常重要。应常规使用镇静药,用药剂量应偏大,使患者完全处于镇静状态,心率血压乘积小于1。术前1h予肌肉注射吗啡0.mg/kg+东莨菪碱0.3mg。在患者胸部心前区应用硝酸甘油软膏或贴剂可改善心肌供血。对于本例患者,在病房即开始静脉注射硝酸甘油0.mg·kg-1·h-1。

..麻醉前准备

患者进入手术室前,麻醉医师应做好进行麻醉的一切准备工作,除麻醉机、气管插管用具和监测仪等准备完善外,也应准备好急救药品,如将阿托品0.1mg/mL、多巴胺1mg/mL抽入注射器内,去氧肾上腺素1mg注入50mL生理盐水中稀释后备用。

..3麻醉诱导和维持

..3.1麻醉诱导

入手术室后,监测患者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给予面罩吸氧,开放1条外周静脉,在局部浸润麻醉下穿刺桡动脉测血压,并在连续监测有创血压下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药物为:咪达唑仑0.15mg/kg,维库溴铵0.mg/kg和芬太尼5μg/kg。患者入睡后给予面罩加压通气,肌肉松弛后明视下行气管内插管,连接麻醉机进行辅助通气。麻醉诱导后血压(BP)/80mmHg(1mmHg=0.kPa),心率(HR)70~80次/min,脑电双频指数(BIS)45,心电图S-T形态正常,穿刺右颈内静脉测中心静脉压(CVP)为5mmHg。

..3.麻醉维持

对于冠心病患者,七氟烷吸入麻醉较静脉麻醉更具有优势[5],所以本例患者术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持续静脉注射丙泊酚~4mg·kg-1·h-1,间断注射肌肉松弛药。麻醉深度不够时,间断吸入0.5%~1.0%七氟烷,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为增强镇痛效果,术中共静脉注射芬太尼3次,每次0.mg。

..4术中事件及麻醉管理分析

..4.1术中急性心肌缺血

手术开始30min时,患者HR由70次/min上升到次/min,BP为10/75mmHg,心电图显示S-T段显著抬高约0.8mV,排除麻醉过浅(BIS值50)。为防止心肌缺血,立即静脉注射艾司洛尔0.4mg/kg,同时加快硝酸甘油注入速度。约5min后,HR下降至80次/min,BP为/70mmHg,S-T段恢复至正常。为防止心肌缺血,除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外,在麻醉诱导后立即穿刺右颈内静脉,通过中心静脉注射硝酸甘油0.3~0.8μg·kg-1·min-1,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4.术中低血压

手术进行10min时,BP由/85mmHg快速降至/60mmHg,处理措施为,考虑麻醉过深,因本例患者BIS值为50,故可排除。术中出现低血压的原因为血容量不足(CVP为5~6mmHg)和心脏功能差,处理措施为快速补液(乳酸钠林格液mL),泵注多巴胺5μg·kg-1·min-1。

..4.3补钾及纠正酸碱失衡

患者受伤后处于疼痛和焦虑中,正常进食受影响,机体处于负平衡状态。本例患者除中心静脉压低、血容量不足外,查血气示:血钾3.1mEq/L,碱剩余(BE)-5mmol/L。术中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给予持续输注6‰氯化钾溶液,并持续静脉推注1%碳酸氢钠50mL次。手术结束时各项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

..5术中麻醉管理实践总结

本例患者术前患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研究表明,对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可不同程度地加重心肌损伤[6],因此在麻醉期间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十分重要。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和外科手术刺激,引起机体应激反应,诱发血压一过性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对于冠心病患者,血压升高可影响心肌供血、供氧,从而导致心肌缺血、损伤以及坏死而加重病情。因此对于本例患者,术中采用BIS监测、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维持心脏氧供需平衡,保证心肌氧供,减少心肌氧耗,并且注意内环境平衡,明显提高了患者接受麻醉的安全性。

.3术后管理

.3.1实际术后管理与术后管理分析

.3.本例患者术后管理实践总结

(《麻醉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







































卡介苗疫苗是否适合白癜风患者
白癜风初期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yuanz.com/gkys/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