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九大工程rdquo结

年重庆医院党委创新实施“六大工程”发展战略,年深化为“九大工程”发展战略,即:政治引领工程、从严治党工程、学科提升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基础质量工程、精细管理工程、信息优化工程、党风廉政工程。

开启“十四五”,奋进新时代!在“九大工程”发展战略的引领和推动下,重医附一院各方面获得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近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重庆医院骨科成功获批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单位。

锐意进取攀高峰

辛勤耕耘结硕果

重庆医院骨科成立于年,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已建成重庆市创伤中心、重庆市手外科中心、重庆市脊柱外科中心、重庆市关节疾病研究中心、重庆市骨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重庆市骨科医学联盟理事长单位等,是骨科学博士后流动站,骨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重庆市骨科学重点学科,本次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单位的申报成功是骨科历史上的重大突破,也是65年来创新争优、不断进取的结果。

上世纪50年代,骨科创始人吴祖尧教授放弃英国皇家医学院学习的机会,加入抗美援朝 医疗大队,针对石膏纱布的国外垄断,自主研制了“石膏纱布”,填补了国内空白。

年,邱德润、安洪、吴祖尧等教授成功进行了西部首例断臂再植,使骨科成为全国最早开展断肢再植手术的单位之一,是当时全国最高水平的骨外科手术病历。

年,吴绍尧教授自行研制了全国最早的人工全陶瓷髋关节,并成功转化应用于患者,取得历史性突破。

年,吴祖尧教授主持的研究在世界上首次从猪骨内分离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获得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一等奖。

年,骨科与重庆市硅酸盐研究所合作发明了国内第一台特定电磁波谱(TDP)治疗仪,风靡全国,至今仍广泛用于全世界骨科病人的康复治疗。

年,安洪教授在国内首次开展异体脱蛋白人工骨,用于手指和膝关节再造。

年,李怀先教授在国内外自主研发分叉髓内钉并成功运用于临床治疗股骨干骨折。

年,蒋电明、安洪、黄伟教授与四川大学、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修复材料,该项目是重庆医科大学承担的首个科研攻关项目,成果实现临床运用并转化出系列产品,产值过亿,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

年,黄伟教授国际首创改良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开展了系列研究,从生物力学、解剖、临床等方面阐明其科学性,并在欧美等国做专题报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将国人设计的手术入路推向世界。

年,黄伟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临床功能好的特点,并结合国人膝关节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与7个国家(美国、德国、中国、意大利、西班牙、印度、韩国)联合研制了全球首款融入国人数据的全膝关节假体和工具,获得FDA和EU认证,并在欧美等多个国家正式使用。

年,胡侦明、郝杰教授团队在脊柱微创手术和脊柱内镜手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学奖二等奖各一项。

年,黄伟教授牵头建立国内首个由骨科、麻醉科、康复医学科、临床药学部和临床营养科的多学科加速康复团队,引领骨科ERAS重大革新,先后为多位百岁老人完成关节置换术,包括全球最高年龄岁的髋关节置换术。

年,郭书权、谯波、倪卫东等教授在西南地区首先开展髂腰固定技术用于复杂骨盆骨折的治疗,使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大大减少,并在西部地区进行推广。

年,黄伟教授团队首先运用3D打印技术系统阐述了多孔钽孔径对骨长入的影响,并自主研发了多维、多尺度多孔钽和相应手术器械,打破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并运用于临床股骨头缺血坏死和骨缺损的治疗。

年,倪卫东、郭书权等教授自主设计跟骨骨折微创治疗牵引环,并获得新型专利认证,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创手术器械,实现三维牵引和复位以及跟骨骨折微创治疗的重大突破。

年,黄伟教授完成了中西部首例Mako机器人辅助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并于次年完成了中西部首例Mako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

初心不忘迎新章

凝心聚力再启航

正是一代又一代骨科人的接续奋斗,才有了今天的重医附一院骨科。科室现有医务人员人,其中医师55人、护士94人、技师3人,同时拥有多位全国知名的骨科专家教授。科室近年来培养硕士近人、博士近50人,同时还承担着国际合作办学任务,并先后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2项,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共计余项,累计获得科技科学类奖项30余项,近5年发表SCI论文多篇,累计影响因子多分,此外还获批5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他知识产权专利43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

此次成功获批,既是对重医附一院骨科综合实力的充分认可,也是对重医附一院历代骨科人奋斗精神的完美诠释。骨科将抓住此次契机,继续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撰稿

廖军义章欢编辑

李丹审核

黄伟周芳往期回顾REVIEW

3年投入万元提升青年医生创新能力重医附一院人才培养下足功夫

中国医生在国际上提出解剖学新命名

青年医生如何一手抓临床一手抓科研

5名“医生书记”在大山深处办了所“医院”

闻令而动,共同战疫

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yuanz.com/gkys/8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