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康复
骨科疾病多半表现为疼痛和功能障碍,骨科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往往只解决了部分病因,但术后功能恢复需要循序渐进的规范化康复治疗。所以,手术不是结束,而康复才是开始。
骨科康复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各类骨伤病整体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骨科康复治疗的基本内容包括:配合手术治疗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心理治疗、假肢和矫形器辅助等。骨科康复是通过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功能康复的原理,在患者接受骨科临床诊治及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运用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假肢矫形及其他辅具等康复医学手段,改善或代偿患者受损的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尽快、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骨科手术后,康复时期也需要精心护理,如果此时多多注意,恢复时间会相应缩短,并且也会恢复得更好。那么,骨科手术后康复时要注意什么?早期要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骨科手术后就要静,不能乱动。但实际上,只要骨头初步愈合,就应开始进行功能练习,帮助骨骼、关节、肌肉、韧带进行活动,以便更快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及其所带来的后遗症。可以请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及早介入术后功能训练。择期手术(如关节置换术)者可在术后当日开始。急症手术(如骨折)可在复位、固定后,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及早开展康复训练,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挛缩。康复期的肌力练习不可少,每次集中练习到肌肉有酸胀疲劳感,完成每一项或每次练习后充分休息2-3小时再进行下一次练习。练习中还要注意集中精神,专注于动作及肌肉收缩的感觉。疼痛管理
在康复期内进行锻炼时,会出现疼痛红肿的情况,若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消失,或者消退到练习开始前的水平,就说明是安全的。但若长期难以消退,要引起注意,如果疼医院就医了。康复期间,关节活动范围必须循序渐进,不能盲目进行,以免导致关节肿胀、积液甚至骨化性肌炎等不良后果。水肿处理
肿胀常会影响伤口愈合,一般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加压包扎、冰敷、制动、抬高患侧肢体。必要时给予消肿药物治疗。冰敷可以有效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水平,减轻疼痛、水肿,抑制局部炎症。所以在运动后,可立即冰敷15—20分钟左右。如果关节或肢体肿、痛、发热明显,可以增加冰敷频率,甚至可以每1-2小时就冰敷1次。预防静脉血栓栓塞
术后患者如果不活动,很容易导致静脉血栓栓塞。因此应勤翻身,做早期功能锻炼,多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等。同时还建议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血脂等。物理预防措施:患者可以进行踝泵练习、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药物预防措施:临床常用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Xa因子抑制剂、维生素K拮抗剂等,具体用药请咨询医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