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置换手术后,小腿肿胀医生提醒小心康复

王女士,45岁,因膝关节问题进行了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她严格遵照医生的建议卧床休养,减少活动。三天后,她突然感到小腿有些肿胀和酸痛,虽然以为是术后正常反应,但疼痛逐渐加重。又过了一天,王女士突然感到胸闷、呼吸急促,医院。医生诊断她患上了深静脉血栓(DVT),并且部分血栓已经脱落,堵塞了肺动脉,形成了肺栓塞(PTE)。幸运的是,经过紧急治疗,王女士脱离了危险。她后来才知道,手术后卧床休养虽然重要,但长期不活动反而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因之一。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术后常见但易被忽视的风险手术后,尤其是骨科手术或大型腹部手术后,医生通常建议患者卧床静养,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然而,长时间的卧床不动却可能带来另一种严重的风险: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深静脉血栓,顾名思义,是指血液在深层静脉内异常凝结,最常见于腿部。DVT本身可能引发腿部肿胀、疼痛,但更为危险的是,如果血栓脱落,随着血流进入肺部血管,可能引发肺栓塞。肺栓塞会导致胸闷、呼吸困难、胸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根据医生的经验,像王女士这样的术后卧床患者属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对于那些术后长时间卧床、年龄较大或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血液在下肢静脉中流动缓慢,更容易形成血栓。手术后为什么容易发生血栓?手术后的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即血液的凝固能力比平时增强。手术创伤、术后卧床不动和身体机能的变化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具体来说:术后不活动:术后患者为了避免伤口撕裂或感染,常常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减慢,增加了血液凝结的风险。血液流动减慢:尤其是在腿部,久坐或长期卧床会让血液在深静脉中淤积,而流速变慢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手术引发的高凝状态:手术本身会引发体内的应激反应,增加了血小板的活性和凝血因子的产生,进一步提高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根据相关的风险评估,术后患者的血栓风险等级分为四种:低风险:手术时间30分钟,无其他并发症。中风险:手术时间30分钟,或伴有基础疾病。高风险:手术时间较长、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极高风险:长时间卧床、复杂手术伴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何预防术后血栓?术后预防血栓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和积极预防。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医生通常会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手术类型和血栓风险,采取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1.物理预防措施对于大部分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最有效方法。即便不能完全下地行走,简单的床上腿部运动(如踝关节转动或抬腿动作)也能帮助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如果患者术后暂时不能下床活动,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下肢间歇性气压装置(IPC)或医用弹力袜(GCS)。这些装置通过施加外部压力,帮助血液更快地回流到心脏,减少血液淤积的风险。2.药物预防对于高风险或极高风险的患者,医生通常会根据情况给予抗凝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利伐沙班,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少血液的凝固倾向,防止血栓的形成。抗凝药物的使用通常会在手术后12-24小时开始,并根据病情需要持续几天到数周。在使用抗凝药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测试(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血栓的治疗一旦确诊为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除了继续使用抗凝药物外,部分严重患者可能需要溶栓治疗,即通过药物将已形成的血栓溶解。此外,对于那些血栓风险极高或无法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在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防止血栓进入肺部,减少肺栓塞的风险。治疗的具体方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血栓的部位和大小来决定。通常情况下,治疗需要持续3到6个月,定期复查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术后患者如何做好自我防护?除了医生的治疗和预防方案,患者自身的积极配合也是防治血栓的关键。术后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保护自己:尽早下床活动:手术后,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应尽量早期开始活动,即便是简单的床边活动也有助于防止血液淤积。正确使用弹力袜或气压装置:这些物理预防手段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佩戴,过紧或过松都可能影响效果。按时服用抗凝药物:若医生开具抗凝药物,一定要严格按照指示服用,不可随意停药或改变剂量。保持足够水分摄入:防止脱水,避免血液变得粘稠,这有助于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总结术后血栓,尤其是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通过早期活动、合理使用物理设备、以及药物干预等手段,能够显著降低术后血栓的发生风险。患者在手术后不仅要依赖医生的治疗方案,还需要积极参与到康复和预防过程中,注意自我保护,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症状,才能确保术后康复安全顺利。术后康复不仅仅是休息,早期活动与科学预防同样重要。#国庆出行健康指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yuanz.com/lygk/11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