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腹腔镜/保留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与相关解剖高级研讨班第三日专题介绍。
数字医学专题
陈春林教授:关于数字化三维重建做了两个专题学术报告
专题一:宫颈周围立体环内韧带的三维重建数字化重建模型研究
医院陈春林教授在这堂课中向学员展示了利用患者的MRI数据集构建在体主韧带、宫骶韧带数字化三维模型,并对25例健康未孕志愿者的主骶韧带进行了三维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主骶韧带起止点、长度、与身体纵轴夹角等,得出在体女性主、骶韧带走行一般规律:主韧带可起自宫颈、宫颈和阴道,大部分起自宫颈和阴道,全部止于髂内动脉发出第一支分支血管附近,与身体纵轴近似平行;宫骶韧带可起自宫颈、宫颈和阴道,大部分起自宫颈和阴道,可单独止于骶前筋膜、骶棘韧带尾骨肌复合体,或这两者混合,大部分混合止于骶前筋膜和骶棘韧带尾骨肌复合体,头侧以骶前筋膜为主,尾侧以骶棘韧带尾骨肌复合体为主,与身体纵轴近似垂直。陈教授还展示了利用连续组织切片数据集构建主韧带、骶韧带、宫颈周围立体环内的神经脉管数字化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观察测量后得出动静脉、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以及淋巴组织在宫颈周围立体环内韧带的走行规律:在主韧带血管走行于上半部,神经走行于下半部,血管与神经间距为5-8mm,交感神经多于副交感神经;在骶韧带内血管数量及直径均小于主韧带,骶韧带内神经主要为副交感神经,走行于下半部。上述宫颈周围立体环内韧带的三维重建数字化重建模型研究为NSRH手术的改良提供立体解剖学依据。
专题二:基于在体女性腹盆腔数字化三维模型的腹腔镜第一穿刺点数字化三维导航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陈春林教授从传统trocar穿刺时易出现的损伤类型、发生率、死亡率的问题引出传统第一穿刺点安全评估的讨论,通过进行传统第一穿刺点对应大血管研究寻找安全的第一穿刺点,最后得出相对安全的第一穿刺点位置是脐孔上2cm左2cm和脐孔上1cm左2cm。与会学员对这一新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表示受益匪浅,称该研究在指导腹腔镜手术开展具有深远意义。
唐雷研究员:数字解剖学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唐雷研究员为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演讲,数字医学是应用数字化技术,解释医学现象,解决医学问题,探讨医学机制,提高生命质量的一门科学,而其中的数字医学解剖学对大多数妇产科临床医师来讲是门新鲜的学科,唐雷研究员讲起数字医学解剖学来信手拈来、举重若轻,他首先回顾了解剖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大体解剖学逐渐失去地位时,数字解剖学作为解剖学的转机如何崛起,然后以丰富的临床应用事例介绍了医学转化问题,重点介绍了在妇产科、骨科、肝胆外科中的转化应用,让人意犹未尽。
段慧博士/陈兰博士:基于CTA/MRI女性在体腹盆腔解剖结构数字化三维重建方法简介
医院段慧博士/陈兰博士就数字化三维重建的基础问题进行了介绍,在这次培训中,大家初步了解了在体腹盆腔解剖结构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的方法,以及CT/MRI数据重建的各自优缺点等问题。对妇产科数字解剖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康山教授:腹腔镜宫颈癌手术泌尿系损伤的防治策略
医院康山教授就妇产科医师关心的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预防、表现及如何处理展开了论述,并就最常见的输尿管损伤问题重点讲解,同时以精湛的腹腔镜手术技巧针对不同原因所致输尿管损伤进行不同处理。
郭红燕教授:腹腔镜下广泛性宫颈切除的临床结局
医院郭红燕教授做了专题为腹腔镜下广泛性宫颈切除的临床结局的报告,郭教授从该术式的指征、术前病情全面评估及宫颈癌根治术的手术步骤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该术式包括:1、经阴道宫颈根治术;2、经腹宫颈根治术;3、经腹腔镜宫颈根治术。郭教授讲解了经腹腔镜宫颈根治术手术药店及目前对该术式存在的争议、切缘问题、术后残存病灶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讨论,同时也讲解了术后并发症、宫颈管黏连及术后复发问题,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
罗喜平教授:Ib2期宫颈癌治疗的相关问题
广东省妇幼保健罗喜平教授就大家关心的Ib2期宫颈癌治疗的相关问题展开报告,解读了宫颈癌的分期、根治性手术子宫切除范围,Piver子宫切除分型等,同时就Ib2期宫颈癌局部病灶处理问题、子宫切除范围问题、卵巢保留与否问题、化疗、放疗问题展开论述。
黄浩教授:腹腔镜腹主动脉淋巴结切除术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录像讲解
医院佛山黄浩教授以精湛的手术技艺展示了腹腔镜腹主动脉淋巴结切除术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并通过独创的反转腹腔镜手术完成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其精湛的技艺、无血化的手术视野深深震撼了我们。
科研设计专题
陈春林教授:如何设计寻找并管理自己的科研课题
医院陈春林教授所带领团队经历了20余年的风风雨雨,一直专注于进行妇科临床及临床基础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医院自年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将陈春林教授的团队纳入囊中后,该院妇科也进入了以临床及临床基础为主要核心内容的科研道路,同时也将该院妇科带入了走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大道上。本次会议上,陈春林教授根据自己的科研经历,从年就读于中山医科大学硕士期间接触动脉化疗起,便开始在妇产科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坚持了20余年,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宫颈癌、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妇科良恶性疾病,并在中国大地上进行推广,使其开花结果。如果说对妇产科介入治疗的研究是踏入科研之门的第一步,年加入医院妇产科大家庭后开展的宫颈癌微创治疗的系列研究则是响应科室的发展需要。经过全面的调研及深入的分析后,认为宫颈癌微创治疗方向的研究能为科室的发展打开一扇光明的大门。因此,陈春林教授带领其团队通过发现临床问题,找到突破口,并结合妇产科介入治疗的经验,从临床基础研究开始入手到将科研结果应用至临床手术的指导,进而优化并推广了保留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如果说宫颈癌微创治疗系列研究的开展是因科室发展所需,年开展的妇产科数字医学研究则是兴趣所使。一路以来的科研经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使陈春林教授及其团队对临床问题中关于解剖的问题越讨论越深入,深深觉得传统解剖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此时,与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钟世镇院士团队的相遇擦出了火花,为后续妇产科数字医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对前两个研究系列开展的经验上,陈春林教授就该系列研究进行了精心的顶层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并与妇产科介入治疗与宫颈癌微创治疗想结合,实现了转化研究。三项系列研究齐头并进,带来的效益直接协助医院妇科获得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殊荣。因此,如何寻找和设计自己的科研课题,不仅来源于导师的指导、科室的发展需要,更重要是要引起自己的兴趣,设计专属于自己的课题;一旦确定了课题方向,则需有系统有目的地管理课题,从顶层设计开始,层层递进,有序进行。
会场一瞥
作者:李慧玲、陈春林、刘萍教授团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