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清晨,69岁的李素珍(化名)起床后,慢慢把手先抬过了肩,然后又尝试用手摸到了头……李素珍没有想到,折磨了她3年的手痛就这样好了。"当初,医院(医院,医院)疼痛肯定能除,我还不相信。"李素珍看来,由于患有类风湿,她的病已经成"老痼疾"了,不可能轻易治好。
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说是本世纪骨科手术最伟大的突破之一。当前国内以全人工髋关节及膝关节置换最为普遍,而人工全肘关节置换的手术由于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术后患者配合要求高等因素,医院开展此项手术。8月24日,我市首例全肘关医院取得成功,折磨了李素珍三年的病痛被根治。
病痛折磨的三年在宝兴农村,李素珍算是一个"成功人士",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几年前,李素珍进城帮带孙子,过上了让村里同龄人羡慕的生活。
"没想到得了这个病。"三年前,李素珍发现自己的右肘关节开始疼痛,"粗心大意"的她丝毫没有在意。"后来,疼痛越来越严重。"
随着右肘关节疼痛开始加剧,在儿媳妇生完二胎后,李素珍连孩子也无法帮带。因为右手痛得无法抬起来,不仅不能收拾家务,甚至无法梳头、拿碗筷。"不仅不能帮助照顾孩子,反而让儿媳妇每天帮助自己梳头,不但没帮上忙,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李素珍眼中,儿子、儿媳工作都非常忙,自己不仅没帮上忙,反而成了儿子、儿媳的负担,很内疚。
李素珍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右手放在哪里都不舒服。为了省事,李素珍把自己的长发也剪了。"从小到大,我一直是留的长发。"李素珍不想影响儿子、儿媳的工作,独自回了农村老家。
三个月前,李素珍的右手肘关节疼痛起来,让她彻夜难眠。疼痛一天天加重,李素珍感到痛不欲生,生活质量严重受到影响。看着母亲的右手越来越痛,李素珍的儿子李强(化名)带着她开始四处寻医。
"到处都去看了,没有什么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医院都为李素珍做出了保守治疗的方案,但保守治疗对于李素珍的病情丝毫没有效果。"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8月中旬,李强带着医院就诊。"儿子鼓励我,中医院肯定行。"
寻求创新中发展医院骨二科主任李志荣眼中,医学发展日新月异,需要不断更新换代,这一点对于中医来说也不例外。作为一名从医者,不仅要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要有创新发展的精神。
近年来,医院不断派出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骨科副主任医师王东便是其中一个,医院进修期间,王医院上肢科主任、肩肘外科大师向明教授门下。
肘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后遗留的创伤性关节炎、肘关节不稳定和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或强直等是导致肘关节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对于这类复杂的肘关节问题,因为存在着骨骼的异常、关节周围的纤维化和瘢痕化等,在重建肘关节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方面临床上相当棘手。年,王医院进修期间,观摩、参与了多例全肘关节置换手术,让他受益匪浅。"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假体相互成嵌压状态,松动、脱落的可能性非常小,而肘关节置换后,假体处于分离状态,后期患者配合不好就可能出问题。"王东看来,肘关节置换手术和膝关节置换手术相比,关键是在术后患者的配合上,"只要医生技术过硬,把握好手术适应症和患者后期的良好配合,肘关节置换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经过对李素珍的检查,李志荣发现李素珍的肘关节软骨在片子中消失,骨头和骨头已经直接接触,从而导致疼痛加剧。"骨头上有很多痛神经,非常敏感。"骨头上痛神经多,也是导致李素珍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
"只要不痛就行。"对于李素珍来说,她所希望的就是医生帮助他"止痛"。"太难受了,没想过还有更多的要求。"
肘关节"固定"、全肘关节置换是李志荣、王东为李素珍制定的两套治疗方案。肘关节"固定"方法很快,止痛效果也很好,但唯一的缺点就是术后右手肘只能保持弯曲姿势,肘关节失去功能。
随着人工全肘关节的设计和关节置换技术的进步,全肘关节置换(TEA)的适应症逐步扩大,最初,TEA主要用于治疗肘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TEA在其他肘关节疾患中成功应用的经验,如肘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肱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或骨不连、老年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等。"在王东看来,TEA作为一种挽救性手术方法,为李素珍这类严重的肘关节疾患提供了可行的治疗方法。
"全肘关节置换技术已经很成熟。"李志荣主任看来,医院骨科经过亚专业分组后,近几年各专业蓬勃发展,医疗技术手段得到了很大提升,全肘关节置换手术已经非常成熟。"唯一缺乏的就是探索。"
解难题破除病根李素珍全肘关节置换手术,在王东看来最难的还不是技术问题,最主要还是肘关节假体的问题。目前,国内几乎没有肘关节假体生产商,手术需要的假体基本靠进口来解决。"进口假体都是按照外国人的身高来设计,虽然有很多型号,但用在李素珍身上还是有些问题。"李素珍身高1.5米左右,即是选择最小号的肘关节假体,在手术中还是有一定的风险。
"害怕把髓腔打爆了。"肘关节假体型号问题,让李志荣非常担心手术中出现问题。针对李素珍的骨骼情况,王东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术前准备,反复推演手术的可行性。"手术器材准备一定要充分,确保万无一失。"
从哪里下手?打到什么程度?会不会造成医疗性伤害?……面对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无论是李志荣,还是王东,每一个人都不敢马虎。
8月24日11时,王东将向明教授邀请到医院进行现场指导,12时30分开始手术。
"有了向明教授的现场指导,大家心里更加有底气,手术也进行得非常顺利。"2个多小时的手术,除王东主刀外,李志荣等人也到现场观摩。"有了向明教授的指导,每一步大家都做得非常好,既开了眼界,又长了见识。"
8月27日,李素珍的手就已经抬到与肩平齐,肘关节疼痛已经消失。"非常感谢他们,为了给我做手术,还专门从成都请来了专家。"对于李素珍来说,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手既解除了痛,还恢复了功能。"今后又能自己梳头了。"
自从入院以来,李素珍就有一种家的感觉。在李素珍术后第三天,李强便回单位上班去了,医院只留下了她一个人。
"晚上,翻身不太好,我就叫她们(护士)。"在医院,护士对李素珍的关怀,让她深感"家"的温暖。"她们把我当自己的亲人一样。"
长时间提东西不能超过4斤,短时间提东西不能超过20斤……走进病房,王东一边查看病情一边叮嘱李素珍要注意保养,千万不能提重物再次造成肘关节损伤。
在李志荣看来,未来的骨科将向精细化、个性化、微创化方向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患者享受到医学发展带来的成果。
记者:周代庆
编辑:邵也蘋
审稿:程普、高菲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