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上海观察网站
“朱太太离开家之后,为什么家里的人都变成了小猪?”“因为他们太懒啦!”刚走医院小儿骨科病房,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听见了孩子的笑声,原来,穿着“小白菜”志愿者服的大学生正在为患儿朗读英国著名绘本《朱家故事》。9岁的小侯昨日刚刚住进病房,在志愿者姐姐的陪伴下,即将到来的手术对他而言不再有恐惧感,“这里有空调吹,还有故事听。”他拍拍胸脯,“不怕啦!”
今年7至9月,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的数十医院开展“枕边课堂”公益服务。随着轻声细语的讲述,这些生病后就鲜少露出笑容的孩子终于敞开了心扉,跟着夸张的故事情节哈哈大笑。
目前,本医院的患儿除了住在儿科病区之外,在其他病区与成人患者混住,但除了生理特点不同,他们还有特殊的心理特点。“成年患者的精神诉求大多是语言类的关怀与支持,但是孩子不同,他们的语言能力可能还不够发达,更需要借助如游戏、绘本、玩具等载体来激发表达的欲望。”医务社工部副主任阎玮婷介绍,“正是为了给孩子们足够的安慰,让他们不产生被抛弃及对治疗恐惧的心理,经过去年暑期的尝试,今年我们正式推出了枕边课堂。”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显微外科病房的隔离区窗边看到,4岁的断指孩子毛毛正安静地靠在志愿者怀里,认真地看着绘本(下图)。
“孩子们经历了伤痛与治疗,可能内心会关上一扇门,我们希望能尽力把它打开,让他们能顺利地做好回归课堂、回归生活的准备。”男孩川川是小侯的“病友”,上周五接受了手部骨折手术的他即将顺利出院,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正在自己朗读绘本《躲猫猫大王》(下图)。志愿者小罗悄悄透露,这个现在满面笑容的孩子,之前却引得大家止不住眼泪。
手术前一日,川川和几名患儿一同朗读了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同时与志愿者及医护人员进行了情景剧表演。川川扮演的是书中的小主人公美依,按照约定,他需要画出自己的画像。“我可以再加一个爷爷的角色吗?”突然,川川提出了一个小要求。
一名男志愿者扮演了他的爷爷。川川捏着卷起的纸筒假装电话,整个病房却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爷爷,你好吗?”
“我很好,川川好吗?我等你回家。”
再次的沉默中,志愿者和医护人员都纷纷背过身子抹泪,川川的母亲也忍不住哭了。原来,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川川一直由爷爷抚养长大,这次受伤后,他心中最难过的是与爷爷的分开。“知道这一情况后,我们及时与川川和他的父母做了沟通,孩子也逐渐敞开了心扉,治疗一切顺利。”阎玮婷说,“绘本的魔力,就是让孩子忘情投入故事情节,做出最天真又最直接的反应。”
目前,六院的“枕边课堂”公益服务除小儿骨科病房外,骨肿瘤、肿瘤内科、断肢再植科等都有覆盖。志愿者们可根据学校鍖椾含涓撴不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环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