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泡居然不是一个人发明的,我们与天才之间

文/学习以后

我们比天才到底差在哪里?

这世上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天才,只是他们比我们更努力,努力着努力着他们就成为了我们眼里的天才。

因为我们却一直在原地踏步,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给别人贴“天才”,“聪明”的标签

我们常常喜欢为别人贴上“天才”、“很有天赋”、“超级聪明”、“神一样存在的人”等标签,特别是在我们眼里,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让我们望尘莫及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给他们贴上这些标签。

其实这个现象很好理解,因为我经常也是这么做的,在小学的时候,对于数学比我好的同学,我会给他贴上“聪明”、“数学天才”的标签,因为我觉得这辈子我的数学也不可能考分。

直到有一次,我数学真的考了满分,而他却只有98分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好像我想错了。

等到了高中,到了大学,对于特别擅长交际的同学,我会给他们贴上“交际花”、“高情商”的标签,我认为我这辈子都不能像他们那样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谈。

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给别人贴上各种“天才”的标签呢?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这也是我们的大脑向往的,我们不喜欢让自己走出舒适区,因为走出来意味着要面对各种挑战,没有人会天生喜欢挑战自己让自己不舒服。

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天天靠打游戏而不是拿做三重积分来打发无聊的时光了。

所以说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常常觉得别人做的好,别人优秀就是因为人家是天生的,人家有天赋,然后我们就常常以:“我就不是干这个的料,你饶了我吧”这种暗示来否定自己。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形成思维定势,认为自己不擅长的就真的不擅长,认为自己学不会的就真的永远学不会。我们拒绝改变,也拒绝努力。

学习差的同学会说:“我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然后就辍学了,不会画画的同学会说:“我天生就没有艺术细胞”,然后就放弃了。

这个时候,对于比我们优秀,成绩比我们好、性格比我们开朗、各方面都比我们做的好的人,我们会轻而易举地给他们贴上对应的标签,以显示自己没有他们优秀的合理性,从而理所应当地不去努力改变,在自己为自己搭建的安逸窝内暗自神伤。

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天才呢?被我们标榜为天才的人很多,我们今天只列举一个。

爱迪生救妈妈

《爱迪生救妈妈》插图

上面这张图各位读者是不是很熟悉呢?没错,是人教社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页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插图,这篇课文曾经有过很大的争议,今天在这里不作任何讨论,但是相信这篇文章所讲的故事还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的大概内容是说,爱迪生的妈妈因为阑尾炎发作住院急需手术,但医院灯光昏暗无法进行手术。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用镜子聚光的方法,使得手术正常进行,妈妈也获救了。

最后医生夸奖爱迪生,说:“今天多亏了你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当然还有些课文也有介绍他拥有超过项发明,包括对世界极大影响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钨丝灯泡等。在美国,爱迪生名下拥有项专利,而他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地的专利数累计超过项。

这些课文以及介绍无不在为我们的孩子们灌输者:“爱迪生真是个天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个大发明家”的思想,也很容易让他们给这些“伟人”贴上对应的标签,但是却没人告诉他们背后的真相与他们之所以伟大所付出的努力。

那么对于经常被提及的“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可能是这样的场景:“他在新泽西州一个废旧的火车厢改装成像实验室样子的房间里,穿着白大褂。汗流浃背,都没时间去擦拭额头的汗水,因为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研究电灯泡,实在是太忙了,突然,电灯泡亮了,哇,灯泡就这样被他发明了出来,真的他是一个人吗?他肯定是一个人,因为我们早已知道他是一个性格孤僻并且擅长思考的人,毕竟伟大的科学家在人们心中都是这种形象。”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去探寻历史的真相,真正的情景是这样的,可能会出乎大家意料。

历史记载显示他的工作方式也与上述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更不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

事实是电灯泡的发明过程中,他为了能够充分论证与研究,他聘请了30多名助手,这些助手都是一些各行各业训练有素顶级的科学家,都不说普通的学生或者助手。

至于实验室,更不是在废旧的火车厢中进行的,而是在一家他的公司投资的标志着当时最高水平的顶级实验室中进行的。是不是又超乎我们的想象呢?

而电灯泡也不是突然发明的,但是现在却被人们当成了“在某个时刻突然想到一个绝妙点子”的象征,事实上灯泡的发明是经过长期研究,论证才发明的,绝对不是靠突然想起的一个点子发明出来的。

而灯泡的发明更不是一项独立的发明,它的发明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一项复杂并且由多项早已经发明的技术创新性地组成的。小小灯泡的发明是由例如: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以及各行各业的工程师以及玻璃吹制工人一起配合完成的。

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灯泡是由很多人一起发明的,但是爱迪生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要是没有他出色的领导能力、出色的协调能力以及钻研能力就不可能会发明出来灯泡,他为发明业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否认的。

那么为啥他可以发明灯泡,而不是别人呢?

因为爱迪生不光是一个喜欢发明的人,更不是一个死板的书呆子,他却是一个精明的企业家,他在年就创办了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今通用电气前身)。

通用电气公司总部

他对于自己的发明具有的商业潜力与价值都非常清楚,甚至知道如何去讨好媒体——有时他会去打压别人,让自己成为一项发明的唯一发明者,因为他懂得如何宣传自己(摘自《终生成长》)。

是的,他是个“天才”,但他并非从小就是天才。他的传记作者保罗·伊斯雷尔(PaulIsrael)通过对他所有信息的了解,认为他当时在家乡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男孩。虽然年轻的爱迪生喜欢做实验并对机械方面感兴趣(可能比其他人更投入),但是研究机械和技术不过是每一个普通的中西部男孩都会有的经历。

最终令他出类拔萃的是他的思维模式和努力。他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好奇心强烈、喜欢拆拆补补的小男孩,不断寻找着新的挑战。

在其他年轻人都已经在社会上自力更生很久后,爱迪生还搭乘着火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学习关于电报的知识,通过不断地自学和发明,从电报员的岗位开始不断升职。他对自我提高和发明的热爱从未间断。

但是他在家庭生活中却不是一个天才,令他的两任妻子失望的是,他只会把所有的爱都投入到工作中。

关于能力和成就,我们有很多错误的想法,特别是我们总认为,是那些孤独、聪明的人突然间发明了了不起的东西。

面对固定型思维,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从固定型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即使失败了,也要努力并且从失败中寻找原因,纠正错误,而不是用“我不可能干成”,“我天生就不擅长”等借口来为自己的不努力推脱。

更不应该为了尝试修复所谓的自尊,去寻找比自己还差的人。

比如像下面这种情况,一群大学生在一次糟糕的考试后,获得了一个去看其他人试卷的机会。成长型思维模式者选择去看那些考得比他们好很多的人的卷子。和往常一样,他们希望改正自己的不足。但是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选择去看那些考得非常差的,这就是他们让自己感觉好起来的方法。

那么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看比你考的好的试卷还是看比你还差的试卷呢?

著名的篮球教练约翰·伍登(JohnWooden)曾经说过,在开始责怪他人以前,你并不算是个失败者。他的意思是,只要不否认错误,你仍然可以从你的错误中学习。

所以说,我们失败了,也要在自己身上找借口,我们要对学习拥有热情,即使在事情变得越来越难,我们开始想放弃的时候,比如我们会突然感觉很累、头晕、无聊或者很饿,这些其实都是大脑想出来想骗我们放弃的小伎俩,这就是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作怪。

这个时候,我们要勇敢地告诉自己,这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作怪,我们马上转变思维,想象你的大脑在遇到挑战的时候正在形成新的神经元连接,然后再继续学习。坚持下去。

比如我们在大学里的时候,成绩好的学生不是说他们聪明或者有天赋,只不过他们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动力。不是一头钻进书里,不动脑子地死记硬背。

他们经常会说,“我会寻找串联每个讲座的主题以及潜在规律”,还有“我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错误,直到我弄明白错在哪里”。他们学习的目标是获得知识,而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而且,实际上,这也是他们会取得更好成绩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或者拥有更好的理工科基础。

当课程变得困难和枯燥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失去动力,他们说:“我让自己对课程内容保持兴趣。”“我对上化学课保持积极的心态。”“我让自己保持学习的动力。”即使认为课程很无聊或者导师很无趣,他们也不会让自己的动力消失。

小结

不要再迷恋于所谓的“天才”,“天生的”这种标签,也不要给自己贴“我不擅长”,“我太笨了”这种标签,你只是不想努力,因为你不想面对失败的结果。

我们应该从固定型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即使失败了,也要努力并且从失败中寻找原因,纠正错误。要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错误,直到我弄明白错在哪里。

我们要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培养的,我们要对学习拥有热情,即使在想放弃的时候,也要告诉自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作怪,从今天开始做一个行动派吧!

最后记住的文中的一句话:“在开始责怪他人以前,你并不算是个失败者。”

参考文章:《终生成长》,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yuanz.com/lygk/96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